元宵节赏灯诗句

1、“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
2、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
3、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牶“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 。”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
4、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 。
5、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
6、宋代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
7、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
8、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9、清代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
10、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
11、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12、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的诗句有哪些? 《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宋 姜白石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关于元宵节的五字古诗(四行)四行的五律我实在找不着···《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
明月逐人来 。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赏析】此诗是苏味道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元宵节最好的作品之一,它对后代诗歌创作有较大影响,大约作于唐神龙元年(705) 。
也有学者认为,此诗作于长安元年(701) 。
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 。
这天夜里,各地都举办社火,十分热闹,而皇上住地京城更是如此 。
唐刘肃《大唐新语·文章类》:“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 。
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文士皆贼诗一章,以纪其事 。
作者数百人,惟中书侍郎苏味道、吏部员外郎郭利贞、殿中侍御史崔液二人为绝唱 。
”第一句写灯,把灯比作“火树”和“银花”,就有了灯的富丽和多彩,表现出灯的全部辉煌 。
第二句写观灯的环境,既有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象,又有政治环境,即元宵佳节特许放宽禁区后市民可以信步漫游所带来的喜悦氛围 。
第三四句总写观灯盛况,抒发骑马逐月的欢乐情怀 。
第五六句细写游人盛景,歌舞妓们艳丽华美,杂于各色人之间,踏着“梅花落”曲子,唱着愉快的歌,把观灯之乐推向高潮 。
最后两句用“金吾不禁”和“玉漏莫催”来表达人们让欢乐继续下去的心愿,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初唐繁荣,让人感到兴犹未尽,产生出强烈的艺术效果 。
此诗对仗工稳,前后照应,结构紧密,可称得上初唐五律的典范 。
作品以其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昭示着后世诗人,促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 。
“火树银花”一词亦成为描写节日之夜的特用成语 。
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
已酉新正(明)叶颙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生查子 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关于春节和元宵节的古诗春节古诗: 1、《守岁》 唐太宗.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
【元宵节赏灯诗句】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
2、《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
3、《己酉新正》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
4、《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
元宵节古诗: 1、《正月十五夜》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 。
明月逐人来 。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2、《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
3、《元夜即席》唐. 韩偓 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 。
桂兔韬光云叶重,烛龙衔耀月轮明 。
烟空但仰如膏润,绮席都忘滴砌声 。
更待今宵开霁后,九衢车马未妨行 。
4、《上元应制》宋.蔡襄 高列千峰宝炬森,端门方喜翠华临 。
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 。
天上清光留此夕,人间和气阁春阴 。
要知尽庆华封祝,四十余年惠爱深 。
...
有关中秋.端午.重阳.春节.元宵节的诗词.对联.灯谜等..(1) 上联:一聊相识,再聊相知,相见更叹恨晚,红线巧牵姻缘 下联:千里共月,万里共网,天涯亦如咫尺,小屋喜迎中秋 (2) 上联:满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乡 下联:半樽酒入肠,愁漫天,珍珠泪无语 一江水东流,几多愁,相顾影自怜 (3) 上联:千重远山万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下联: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轮明月两地心 (4) 上联:碧海青天,嫦娥应悔偷灵药 下联:一身虎胆,后羿无惧射九日 (5) 上联:往事难回首,回首断肠回 今宵醉苦酒,苦酒独饮苦 下联:明朝奔圆月,圆月中秋圆 (6) 上联:八月中秋占八卦,乾八卦,坤八卦,卦卦八面玲珑 下联:九九重阳登九重,上九重,下九重,重重九霄云外 (7) 上联:美酒佳人伴身侧,春风自得意 下联:夜市千灯映皎月,人月俩团圆
诗词赏析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 。
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 。
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 。
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 。
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 乐景象 。
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的女子结伴而来 。
在倾 城狂欢之中,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与意中人密约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
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
-------------------------------------------------】“他”就是你魂牵梦绕的那个人 。
原词指的是柳三变
青玉案.元夕赏析!越精辟越好!这首词用生花妙笔描绘了元宵佳节火树银花、车水马龙、游人如云的五光十色的繁丽世界,使人如临仙境 。
在用诸多笔墨渲染了那一派热闹的节令风光后,作者着意写出了他所追慕的是一位在“灯火阑珊处”的自甘落寞的美人 。
“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梁启超
求李清照的诗词及赏析《如梦令》1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此时会留恋自己喜爱的即将消逝的春日美景,惋惜美好时光的短暂,这闺中寂寞愁绪的背后,隐然飘荡着一丝少女“思春”的情怀. 昨夜一场“雨疏风骤”,摧残海棠,催送春天归去,敏感的词人不用到户外观察,用细腻的心灵去感觉,就能知道肯定是一幅“绿肥红瘦”的狼藉景象 。
以淡淡的愁怀去体察自然景致的细微变化,也是由词人的特定心境决定的 。
昨夜的饮酒入睡,是否有什么宽慰不了的私人情怀呢?结合下文对春日景色渐渐离去的着急,不难体会出少女对自己虚度闺中光阴的焦虑 。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这一份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珍惜,是古往今来的感情敏锐细腻的女子所共有的 。
古代女子的唯一好出路就是寻觅到一位如意郎君,嫁一位好丈夫 。
所以,少女珍惜青春年华之时,就抑制不住内心的丝丝缕缕的“思春”情怀,李清照也不例外 。
日后,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有如此深沉的一份情感投入,在早期这些伤春伤怀的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出端倪来了 。
这首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词人用对话构成情感的递进深入,用粗心的“卷帘人”来反衬自己的敏感细腻,将少女幽隐不可明说的情怀含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 。
词中所表达的意境,前人、今人诗词中也屡屡涉及 。
盛唐孟浩然《春晓》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眠是舒适的,酣恬沉睡的诗人不知拂晓已到,是处处啼鸟声惊醒了诗人 。
春天清晨的勃勃生机透过“啼鸟声”显露出来 。
醒来后,诗人立即想起昨夜的风雨,于是便关心有多少花瓣被催落 。
诗人听闻啼鸟声的欣喜,对落花的关心,都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
这首五言绝句着重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春晓之际的舒适甜畅,语意缓缓,对“花落”的担忧也是淡淡而来,渐见深情的 。
晚唐韩偓将这一番诗意改用问句表达,《懒起》说:“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对落花投以更多的关注,但“侧卧”的从容姿势说明诗人的心情并不那么紧张迫切 。
与李清照同时的大词人周邦彦也有过类似的艺术构思,其《六丑》说:“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
”吐辞典雅的词人,将落花比拟作“楚宫倾国”般的美人,语意又婉转一层 。
李清照的词显然直接从韩偓作品中变化而来 。
这种被他人反复表述过的诗意,李清照出之以全新的构思 。
对话的双方身份明确了,反衬的作用更加明显 。
“绿肥红瘦”的比拟,令人耳目一新 。
小词用语浅近平白,语意却深沉含蓄,表现了花季少女的朦胧淡约愁思 。
宋人对这首词就非常赏识,《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 。
小词云:(词略),‘绿肥红瘦’,此语甚新 。
”《藏一话腴》甲集卷一则说:“李易安工造语,如《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天下称之 。
” 《如梦令》2 李清照有《如梦令》词,描述自己少女时代的生活,是最好的文献资料 。
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里的“溪亭”、“藕花”、“鸥鹭”都是泛指,是李清照某次出游时的所见所闻 。
这时,李清照应该已经来到汴京父亲的身边,歌词所写的是汴京周围某处的景色 。
这首词记载了李清照自在浪漫的闺中少女生活 。
词写自己由于醉酒贪玩而高兴忘归,最后误入“藕花深处” 。
由于不期而来的划船赶路少女,却把已经栖息下来的“一滩鸥鹭”吓得四下飞起 。
小词的笔调极其轻松、欢快、活跃,语言朴素、自然、流畅 。
令人诧异的是一位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外出尽兴游玩到天色昏黑,而且喝得酩酊大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
迷路之后,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惧怕,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昂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始终 。
这样自由放纵的生活对少女李清照来说显然并不陌生,也是充分地获得父母家长许可的 。
否则,只要一次严厉的责骂,美好的经历就可能化作痛苦的记忆 。
这首词显示出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这样的作为及个性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家庭环境的宽松密切相关 。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
”(第25页)王说甚是 。
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 。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
自咏示客 诗歌鉴赏自咏示客陆 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
注释: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
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
请结合全诗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
⑴反衬手法;用上元(元宵)灯火的彻夜通明,反衬诗人的颓唐潦倒,表现诗人悲从心来的感慨 。
⑵白发稀短,老态颓唐,令人唏嘘;官场黑暗,枉直不分,令人愤慨;走东西,就斗升,屈辱难忍;走投无路,只有退隐山林 。
这笑,是一种无可奈何,是一种愤世嫉俗,是诗人壮志难酬的悲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