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简介

杜威简介【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顿市附近的农村,祖先三代都是佛蒙特州的农民 。柏林顿市人口近一万五千人,其中约半数为本地人,半数来自爱尔兰和魁北克 。本地出生的人包括在佛蒙特州或新英格兰其他地方居住很久的盎格鲁撒克逊中产阶级新教徒家庭的后裔 。杜威就是在这样一个群体的传统中成长起来的 。

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和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明日之学校》(1915)、《经验与教育》(1938)和《人的问题》(1946)等 。
解析: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一著作有很多地方的书名为《民本主义与教育》,让大多数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民主主义与教育》全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哲学导论》,旧译《民本主义与教育》 。
【杜威代表思想名言】
◎教育上所有新试验的成败只有一个法子可以试出来,这个法子就是检查受过新教育的儿童看他们的生活是否有益于社会 。
◎教育总的起来讲,有两句话:教育是社会的历程;教育是根植于自然倾向的 。这两层是最要紧的,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好教育;不合于它们的,教育就是坏教育 。我们对于教育,要从广义方面来着想,不应该仅从学校方面看问题 。
◎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的目的而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起来 。
◎学校的一个重大责任,就是进行社会改造,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习惯的改造 。但社会里的思想习惯,恰恰是最能持久最不易改变的 。我们平常说的“改变”,无论校园内外,都是浅薄的改造,一旦外部的压力消失,每个人的思想习惯又会恢复到从前 。西方的一位学者说,“假如给我管理欧洲学校三十年,我可保证让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其意识是说,学校教育要从改变儿童的内心开始,从改造他们的基本习惯开始,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儿童在自由活动、自由生发中渐渐产生社会改造的结果 。
【杜威主要教育思想简介】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杜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 。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 。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 。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 。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 。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慧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辅助”也是必要的 。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件事办到什么程度 。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件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 。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应把教育与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 。教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 。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 。各种场合的教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 。教育上的许多失败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 。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 。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因为“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互交往的一面”,就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他认为整个生活的东西就是教育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 。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 。“经验是世界基础”的观点引申出他“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看法 。他认为,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 。人类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必须以旧经验为基础来解决问题 。因此,杜威说:“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重组经验,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 。”
社会的组成是因为人们具有互通的信仰、目的、意识和情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际,而教育正是实现有效联系和交际的渠道 。教育的职能就是延续社会生命,即教育能传递人类世代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维系和发展社会生活 。不管正规教育还是非正规教育,实际上都在进行经验的改造 。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和发展起来 。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连续不断的改造” 。
(四)怎样理解经验、生长和生活的关系
“经验”是课程的本质 。课程的本质是具有连续、交互特点和教育意义的那些经验 。这些经验从儿童的现有经验出发,是儿童生长和社会发展所共同需要的、不可或缺的 。在杜威看来,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没有错,问题是儿童的经验并不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他举例说,一个小偷,不断地偷窃,其经验的积累可以让其变成干练的盗贼,但这种经验“具有错误的教育作用”,当然不能置于课程之中 。也就是说,在课程编制时,对经验要做伦理性、民族性和社会性的批判 。只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
“生长”是教育的目标 。“生长”包含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与情感的成长、思维与理智能力的发展,也包含着对社会进步所需知识、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创造,更含有民主态度、方法和科学精神层面的素养 。他提出“生长”是生物的根本特征,既然人是一种生物,也应具有生长的特性,而且不仅常态的儿童在生长,就是成人也在不断生长 。“生长”是人生的目的,因而也是教育的目的 。
“教育即生长”这一论断,要求在教育中要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不要阻碍儿童生长所依靠的器官的发育或使它们畸形发展;要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不要过分强调训练以免牺牲个人的理解能力,导致机械的技能;要尊重儿童时期,尊重生长的需要和时机,不要忽视生长的过程以致偃苗助长 。学校教育的价值,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就是说,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就在于促进儿童的生长,一切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促进儿童的生长为重心 。
“生活”是教育的过程 。生活是主体经验不断得到扩展、改造和应用的动态过程 。学生的经验首先应是他的“经历” 。这种经历不在学科那里,不在家长和教师那里,而是在其自身的生活化问题解决的行为和活动之中 。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是不能够进入到课程之中的 。所选择的活动,应该是以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为中心的行为过程 。
经验、生长和生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教育寓于生活,教育为了生长,生长源于经验 。这是杜威课程哲学的核心 。
二、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方案 。视教育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学校,把参加现实生活作为媒介,把课堂改造为儿童活动和生活的乐园 。
(一)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即学校是一种简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复杂;学校是经过精选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良莠不齐;学校是经过组织和条理化了的社会,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庞杂;学校在多种影响中求取平衡,不像成人社会那样充满冲突 。所以理想的学校是对成人社会进行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 。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便是它的范例 。
学校与社会关系有两方面:一是从组织形式看,学校应该成为小型社会,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作业进行活动 。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 。二是学校教育对社会具有改良调节、延续协调功能 。通过教育,可以把老一辈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习惯传给新一代;学校教育可以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个人成为“社会的一员”,以维护社会的民主和进步,确保社会变动而不致带来混乱的思想习惯 。
(二)以社会为原型是课程设置的依据
杜威认为儿童的个性主要是在与外部环境即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把社会环境对个性的制约作用当作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因素 。因此,应该对现实的社会生活进行简化、净化和同化,使每一所学校都成为一个“雏形的社会”,由此塑造青少年的心灵,逐步改变成人社会更加重大和更难控制的特征 。为了实现其稳定社会的良好愿望,杜威把既符合儿童的能力与兴趣,又体现现实生活情境的纺织、烹饪、缝纫、园艺、木工、金工等作业引入学校的课程 。杜威认为,儿童和课程是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只要把各门学科的知识回归至最初的经验状态并让儿童自己直接去体验,就能使儿童由起点走向终点 。可见,杜威主张的是社会有什么,学校就设置什么课程,使学校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从而为造就一个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好的保证 。
“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具有三个重要功能,那就是,整理所要发展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
杜威一再强调学校的教育内容不能与社会脱节,必须与社会生活的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教育就是要协助儿童社会化,使之成为良好的社会公民 。
三、教育无目的论
(一)教育目的存在于发展过程中
杜威批评传统教育为儿童确定他们不理解和不需要的目的 。如果把活动的价值看作能否达到目的,那么这种活动变成了苦役 。自由活动中出现的目的是与手段密切结合的,一项目的达到后,活动并不中止 。已达到的前项活动目的,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因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 。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 。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有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 。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
(二)教育目的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
杜威特别强调,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在过程之外 。如果目的在过程之中,那么活动的自身便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便是生动的,具有真正教育意义的 。反之,如果目的是在过程之外,即外部强加的目的,这样的活动便不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激发智慧,是盲目的、机械的和有害的 。
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 。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 。真正的目的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儿童尽心竭力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 。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实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 。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意参加者 。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
杜威认为,以未来生活为教育目的有三个缺点,容易丧失现有的动机;容易使儿童养成懒惰和因循延宕的习惯;容易忽略儿童的个性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 。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是具有实验性质的 。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而追求可望不可及的遥远目的 。生长和生活无止境、无终极,没有最后的目的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为社会的合格成员 。
(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造社会
杜威认为,只有“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而无“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他所说的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即指儿童的本能、冲动、兴趣所决定的具体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无目的,而把由社会、政治需求所决定的教育总目的看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出这是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 。
实际上,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 。那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杜威视适应社会需要为教育的归宿点,就不会片面地尊重儿童而抹煞社会 。《民主主义与教育》所论证的就是教育应适应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 。杜威反复讲过,学校为发扬民治精神而存在,为市民幸福而存在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配做社会的良好公民 。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乃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
【我们为什么要读杜威】
每一个教育人,或对教育感兴趣的人,都有自己解读教育的方式 。他们内心对教育的阐述、解释、践行,乃至信仰,都将超越社会结构中的组织和制度,而成为“教育”本身的塑造者和影响者 。今天,当教育中的许多麻烦和隐忧逐渐缠绕我们时,很多人可能忘记了:人类对教育天然有种共通的、有效的解读方式——阅读,它足以将之还原和净化 。
历史上,多有参照,比如说杜威 。他的时代背景和我们当下有几分相像 。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工业时代和农业时代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就教育而言,传统势力禁锢人、压制人的巨大惯性和自由、民主等先进思想的激烈矛盾,令其不堪重负,改革也势在必行 。
未来的路怎么走?学者出身的杜威,从对整个西方文明史、思想史、教育史的阅读中,寻找答案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赫尔巴特、卢梭,每一个人的先见之明和历史局限,杜威都细细做了考量和比对 。
可以说,阅读首先帮助他串联起教育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演进 。当一个人能将自己生命的这个“点”,置于纵贯古今、联结四海的坐标“网”中,他的视野和情怀于教育的意义将不言而喻 。功利一点说,我个人认为几乎只需读杜威一人,对有关西方的教育状况就大致了解了 。
但杜威的伟大并不在此 。
如果以八股文来比,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做到了“起”(入行)、“承”(教书)二字,但“转”(突破)与“合”(大成)却鲜有问津,而杜威过人之处恰在这里 。正如他反对儿童有所谓“现成的能力”等待开发一样,他相信要解决教育的问题,绝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供人照搬照抄,一切都需要“从做中学” 。所以,阅读对他来说,从来只是提供思考、样本、手段的途径,而不是提供结论的万金油 。因此,无字之处,方有真味,这是值得我们好好体会的 。
回到教育来说,杜威的“转”与“合”是从他的哲学素养(其哲学家身份重于教育家)和心理学素养(其曾是美国心理学联合会主席)中得到裨益的 。他的教育思想和体系的建构,在“上层建筑”就是哲学;他的践行和实验,在操作意义上又是以心理学理论为支撑的 。因此我们读他的书,会有一种“大教育”的观感,会重新审视许多“习以为常”,厘清相关概念,找到自己在课堂、教材、管理、德育中困惑和疑难的突破口 。
但更重要的是,杜威试图告诉每一位读者:建立基于个人经验的教育观、教学观,从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谓的“群体无意识”中挣脱出来,获得个人教育观的独立和自由,将比任何技战术层面的得失进退,都重要得多 。
所以,从阅读杜威箴言出发,我们可以逐渐形成个人的教育立场和主张;甚至在掩卷沉思之余,套用爱因斯坦说的——忘记了杜威曾经唠叨的点消细节,我们才明白剩下的才是属于自己的 。这种从学其形,到悟其神,到物我两忘,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建构方式,让教育渐渐从大一统的空洞模式中露出它天生就有却被制锢得太久的“灵”与“性” 。教育的在地性和生命力,永远是和教师的“行”与“知”相连的 。
杜威主张的“教材心理化”“儿童中心论”等,不就是对教育主体的尊重和阐述吗?杜威试图完成的,是以一己之力,去伪存真,探索工业时代的教育之路;我们需要完成的,是从信息时代下山头林立、“大师”辈出、“奇迹”“旋风”横行的教育侵蚀中进行自我免疫,找到符合教育本质的出口和方向 。时空可以改变,但教育的主张和使命却是恒一的 。
读杜威,会让我们对自己看得更清楚;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又会间或感到恍惚——即便是一个世纪的时光,即便是半个地球的距离,你会惊奇地发现,杜威描述、批评的美国教育,竟几乎是当下的翻版!我们不得不像狄更斯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那样来感叹:教育是最难预言的,你根本不知道明年会怎样;教育又是最容易预言的,一两百年,都几乎没有大变化 。
工业化浪潮下的效率逻辑和线性思维,钳制着今天的中国教育,杜威当年的振臂疾呼,躬身践行,为我们虚浮、焦躁却个性张扬的“微时代”带来了某种“向往”(据学者王东岳解释,为“朝向过往”之意)的可能性 。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杜威的意义可能无法与孔子相论,但他的确是一个“燃灯者”,他的光会照亮教育的天空 。我们在其引导下,亦可做一个个、一群群、一年年、一代代的“燃灯者”,去传递教育的理想和真义 。那今天教育所面临的囚徒之困,则终有一天可以被解决吧 。
正是这些思考和愿望,促使我开始整理杜威先生的教育箴言,力图在一种看似碎片化,实则却基本涵盖他有关教育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等重要贡献的语段中,立体架构杜威的教育世界 。让读者不但看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教育变迁,更能从中获得教育改革的底气和勇气 。
【杜威教育箴言赏析】
◎教育的定义应该是经验的解放和扩充 。
◎一盎司经验所以胜过一吨理论,只是因为只有在经验中,任何理论才具有充满活力和可以证实的意义 。一种经验,一种非常微薄的经验,能够产生和包含任何分量的理论(或理智的内容),但是,离开经验的理论,甚至不能肯定被理解为理论 。这样的理论往往变成只是一种书面的公式,一些流行话,使我们思考或真正的建立理论成为不必需的,而且是不可能的 。由于我们所受的教育,我们以为文字就是观念,我们用文字来处理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只是使我们知觉模糊,不再能认识困难 。
◎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 。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 。
◎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 。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 。正如诗人所说:“一切经验是闪光的拱门,辉映着人迹未到的世尘,只要我向着它步步靠近,那里的边缘便消逝无存 。”
【杜威简介】◎什么是人性?人性趋向于在愉快的而不是不愉快的以及在有乐趣的而不是在痛苦之中寻求动机 。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 。他敏捷地和欣然地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正如他从一个场所到另一个场所一样,但是他没意识到转变和中断,既没有意识到什么割裂,更没有意识到什么区分 。儿童所关心的事物,由于他的生活所带来的个人的和社会的兴趣的统一性,是结合在一起的 。凡是在他的心目中最突出的东西就暂时对他构成整个的宇宙 。那个宇宙是变化的和流动的,它的内容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和重新组合 。但是,归根结底,它是儿童自己的世界 。它具有儿童自己的生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 。地理是从某个个别观点选择、摘录和分析成套的材料;算术是另一个部门;语法是另一个科目,等等 。
◎在学校里,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都被归到某一类去 。各种事实是从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 。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事物不是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的 。感情上的生动的联系和活动的联结,把儿童亲身的各种经验综合在一起 。
◎已经归了类的各门科目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 。
◎以经验为基础的教育,其中心问题是从各个现时经验中选择那种在后来的经验中能够丰满而具有创造性的生活的经验 。
◎几乎任何一个人都曾有机会回想起他的求学时代的生活,他不知道在学习期间积累起来的知识究竟产生了什么结果,而且也不知道,过去已经获得的专门技艺,为什么在变化的形式下必须重新学习,才能对他有用处(一个人如果觉得为了长进,为了继续提高自己的智慧,过去在学校中学得的知识已经差不多够用而不必再重新学习更多的知识,那当然是很幸运的) 。这并不能说人们过去没有把功课真正学好,因为其做学生时已经学过了这些功课,并且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这里的弊病在于,过去学习的教材是孤立的,就如同把知识放在不透水的互相隔开的船舱里一样 。如果要问,这些知识的结果如何?知识到哪里去了?那么,正确的回答是:这些知识仍然保存在原来存放它们的封闭的船舱里面 。如果重新出现了和当初学习知识时同样的情境,那么,知识也可以回忆起来,并且也会是有用的 。但是,这些知识在当初学习的时候是互相割裂开来的,因而,这些知识同其他经验并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这些知识便不能发挥效用了 。
◎可以把一个人关起来,以防止他闯进别人家里去,但是把他关起来并不会改变他盗窃的倾向 。当我们混淆身体上的结果和教育上的结果时,我们总是失去使一个人自己参与获得所希望的结果的机会,从而失去了在他身上正确地发展一种内在的和持久的方向的机会 。
◎所谓文明的进步,就是把大量自然力和事物转化为行动的工具,转化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我们初生的时候,与其说是我们有优秀的能力,不如说是我们有引发和指导我们能力的优越的刺激 。
◎理性是了解普通原理和本质的官能;而感官则是认识变化的器官;后者是不稳定的,多种多样的,而前者则是永久性的,始终如一的 。感官活动的结果保存在记忆和想象之中,应用于由习惯形成的技能,从而构成经验 。
◎……身体器官,特别是感官,反复和事物接触,这些接触的结果得到保存和巩固,最后获得预见和实践的能力 。这就是“经验的”这个词的主要意义 。它指的是不以对原理的卓识为基础的知识和能力,但是表明是大量分散尝试的结果 。也就是表明现在的“尝试错误法”所包含的思想,特别强调尝试的偶然性 。就其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来说,这种方法相当于常规方法 。如果新旧情境相似,这种方法可以行得通;如果新旧情境不同,很可能失败 。……于是,经验总是徘徊在自我吹嘘、假冒哄骗、假象惑人的边沿,与理性所掌握的现实完全不同 。
◎……我们并不生活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和完结了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向前发展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展望未来,而回顾过去——一切知识和思想不同,它是回顾过去的——它的价值在于使我们可靠地、安全地和有成效地去应付未来 。
◎每个人从和别人共同生活(只要他真正地生活而不只是继续生存)中所得到的教育,和有意识地教育年轻人,这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前一种情况下,教育是偶然的;这种教育是自然的、重要的,但它并不是人们联合的确切的理由 。……可以不夸张地说,任何社会制度,无论是经济制度、家庭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还是宗教制度,它的价值在于它对扩大和改进经验方面的影响 。
◎成熟的人和未成熟的人,彼此的成就不等,这不仅使教育年轻人成为必要,而且这种教育的需要提供巨大的刺激,把经验整理成一定的次序和形式,使经验最容易传达,因而最为有用 。
◎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 。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 。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 。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 。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 。
◎常言道:“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 。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 。
◎如果不把经验理解为决定教材、决定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以及决定学校的物质设备和社会组织的一种计划,那么这种经验便完全是虚幻的 。如果不把经验看作是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的行动计划,那么,这种经验就流于一种文字的形式,它也许能令人兴奋激动,但是用另一套语言来代替它也许同样是适合的 。
◎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 。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
◎经验的价值只能由它所推动的方向来评断 。……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 。
◎……教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应顾及未来的情况 。……传统教育认为,学生获得某些技能和其后来(或在大学中或在成人生活中)所需要的学科知识,就是为未来的需要和环境作准备 。可是,“准备”却是一个捉摸不定的观念 。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作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这正是经验的成长、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改造的涵义 。
◎我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沿着现代文明所由来的同一的、总的建设路线而活动的 。
◎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未成熟的、没有发展的人,和在成人的成熟的经验中体现出来的某些社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过程就是这些因素应有的相互作用 。
◎从经验中学习,从只是跟经验有关的书本或别人的言论中学习,这并不是一句空话 。但是学校却同社会生活的通常情况和动机如此隔离,如此孤立起来,以至于儿童被送去受训练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场所,而经验正是一切有价值的训练的源泉 。
◎一切教育活动的首要根基在于儿童本能的、冲动的态度和活动,而不在于外部材料的呈现和应用,不管这些外部材料是来自别人的观念还是来自感官;因此,儿童无数的自发活动、游戏、竞赛、模仿的努力,甚至婴儿的显然没有意义的动作——从前被看作微不足道的、无益的而被忽视了的表现——都可能具有教育上的用途,更确切地说,都是教育方法的基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