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连州诗词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 
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 。日暮还城邑,金笳发丽谯 。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行尽潇湘万里馀,少逢知己忆吾庐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
地远何当随计吏,策成终自诣公车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
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
裴生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 。注书曾学郑司农,历国多于孔夫子 。
往年访我到连州,无穷绝境终日游 。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 。
白帝城边又相遇,敛翼三年不飞去 。忽然结束如秋蓬,自称对策明光宫 。
人言策中说何事,掉头不答看飞鸿 。彤庭翠松迎晓日,凤衔金榜云间出 。
中贵腰鞭立倾酒,宰臣委佩观摇笔 。古称射策如弯弧,一发偶中何时无 。
由来草泽无忌讳,努力满挽当亨衢 。忆得当年识君处,嘉禾驿后联墙住 。
垂钩钓得王馀鱼,踏芳共登苏小墓 。此事今同梦想间,相看一笑且开颜 。
老大希逢旧邻里,为君扶病到方山 。
赞美校园的古诗1.愿言兴学校,庶几教化成 。
出自元代诗人赵孟頫的《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
2.文翁旧学校,子产昔田畴 。
出自唐代诗人李夷的《简西亭暇日书怀十二韵献上相公》 。
3.惟圣斯恻兮,建学校以寿吾道之脉 。
出自宋代诗人王柏的《挽蔡文叔》 。
4.万里声名开学校,四方根本劝农桑 。
出自宋代诗人曾巩的《上杜相三首》 。
5.使君有政教,必本之学校 。
出自宋代诗人郑侠的《送杜靖国知连州》 。
扩展资料:校园,指大学、学院或学校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学校教学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均可称作校园 。
校园又分为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等学校校园,高等院校校园 。
指学校内供休息、观赏的园子 。
亦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 。
叶圣陶 《友谊》:“平常日子爱到哪儿就到哪儿,校园,操场,图书室,实验室,还有学校以外的公园和街市 。
” 陈毅 《初游青岛》诗:“工人正上工,学生赴校园 。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校园 ...
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1、首联意思是他被贬低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 。
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朗州(在今湖南省)、连州(在今广东省)、夔州(在今四川省)等地 。
夔州属于古代巴国 。
朗州、连州等属于古代楚国 。
这些地区古代都很荒凉,所以用“巴山楚水凄凉地”来概括 。
“凄凉地”,指寂寞冷落的地区 。
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
2、原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3、译文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怀美酒振奋精神 。
4、简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也写诗作答 。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 。
“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 。
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 。
“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 。
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
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 。
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
谁知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原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注释】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
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 。
使君:称刺史 。
巴山楚水:指四川和两湖一带 。
刘禹锡先后被贬到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夔州古属巴国,其它地方大都属楚国 。
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官为连州刺史到写此诗时,前后共二十二年,因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
弃置:抛弃 。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因写此赋追念他 。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
翻:副词,反而 。
烂柯人: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 。
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 。
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见《述异记》) 。
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
歌一曲:指白居易作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 。
长(zhǎng):增长,振作 。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地 。
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
【体裁】 七言律诗 【格律】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真;可"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押 。
【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刘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
【赏析】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 。
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
”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
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 。
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 。
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
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 。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
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 。
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
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 。
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 。
正象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 。
”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
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
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
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
诗作中,刘禹锡首先紧承白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
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诗人于是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
《望洞庭》古诗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词句注释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
湖光:湖面的波光 。
两:指湖光和秋月 。
和:和谐 。
指水色与月光交相辉映 。
潭面:指湖面 。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
此句意思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模糊 。
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
白银,一作“白云” 。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白话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扩展资料: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 。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 。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 。
”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 。
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 。
而此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记录 。
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
微波不兴,平静秀美,分外怡人 。
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澄彻空明的湖水与素月青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
表现出天水一色,玉字无尘的融和画面 。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 。
第二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
第三、四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 。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
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
此句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极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望洞庭》
描写睡眠的诗句描写睡眠的诗句有: 1、宋·陆游《题老学庵壁》: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
译文:太平世界,百姓安乐,没有烦恼,而我却衰老得形容枯槁,睡不着觉 。
2、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译文: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
3、宋·方回《不寐十首》:清寒雪夜天,欹枕暗灯前 。
总为多思虑,常令少睡眠 。
译文:在下着雪的寒冷的夜晚,我在昏暗的灯前躺在枕头上 。
因为想得太多,总是睡不好 。
4、先秦·《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译文: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
5、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译文: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
扩展资料: 历代诗人很重视睡眠,并常常写到诗里 。
唐代白居易诗云:“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 。
”表达了作者对粗茶淡饭,安贫乐道生活的向往 。
的确,人生一世,只要吃好睡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浪淘沙一诗中状物的诗句子是? 《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像,表现作者非凡的向往与追求 。
《浪淘沙》 古诗 - 原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浪淘沙》 古诗 - 作者简介 《浪淘沙》 古诗图册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
字梦得 。
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
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
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 。
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 。
历夔州、和州刺史 。
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 。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
诗现存800余首 。
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 。
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 。
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 。
歌颂平叛战争的诗,以《平蔡州》三首、《平济行》二首最著名 。
尤其前者,在刘诗中有重要地位 。
刘诗中寄托身世和咏怀古迹一类,历来为人称道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富于哲理意味 。
《西塞山怀古》、《乌衣巷》则精警超迈,韵味深长 。
他与白居易、令狐楚的唱和应酬分别编为《刘白唱和集》、《彭阳唱和集》 。
本集中还有送僧诗一卷 。
刘诗取境优美,精练含蓄,韵律自然富于音乐美 。
其律诗、绝句、古诗俱佳 。
七言乐府小诗吸取民歌曲调优点,音调浏亮,节奏鲜明,适于入乐 。
就连《平蔡州》一类古体,也具民歌的音乐美 。
一些六言诗和新体诗句式、节奏、用韵都与律诗不同,逐渐向长短句演变,适于配乐歌唱 。
此外,刘禹锡还按《忆江南》曲调填词二首 。
刘禹锡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
刘文以论说文成就最大 。
一是专题性的,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 。
二是杂文 。
刘禹锡的散文与其诗歌一样,辞藻瑰丽,题旨隐微 。
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 。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和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
今人卞孝萱有《刘禹锡年谱》 。
《浪淘沙》 古诗 - 注释 《浪淘沙》 古诗图册浪淘沙:唐教坊曲名 。
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
后又用为词牌名 。
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
浪淘:波浪淘洗 。
簸:掀翻 。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 。
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 。
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 。
《浪淘沙》 古诗 - 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
《浪淘沙》 古诗 - 赏析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昌 。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流不复回”,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这些诗,极写黄河的源远、势猛,至今众口传诵 。
“黄河之水天上来”,著意渲染的是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奔腾不息的动态美 。
“黄河远上白云间”,视角与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
刘禹锡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著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
紧接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君形象化 。
在王之涣、李太白之外,另辟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 。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指令张骞穷溯河源,张骞乘槎而去,经月至一处,见城郭如官府,室内有一女织布,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
后还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织女二星座 。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上下联的开合关系 。
第一联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二联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 。
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
《浪淘沙》 古诗 - 赏析二 这首诗写于夔州,是民歌体的政治抒怀诗,是《浪淘沙九首》的第一首 。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的壮丽图景 。
“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 。
“自天涯”将黄河的源远流长突写得了神入化,与李白的《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
后两句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浪淘沙》 古诗 - 赏析三 《浪淘沙》 古诗 - 赏析四 夜间,当你仰望星空和银河出神的时候,你也许会想,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现在怎么样了?要是能到他们那里去作客该多好啊 。
这首诗写的...
李白送别诗的特色题纳:分析李白的背景----由背景引出诗人性格----由诗人性格分析他的送别诗与旁人的不同之处----最后重点分析诗人三到四首比较著名的作品来证明你的论点 。
论点:李白的送别诗豪迈大气,脱离了以往悲谅的气氛 李白的送别诗约160首左右,约占李诗总数的六分之一 。
送别的对象有官宦、僧道、文人学士、妻子情人、亲戚朋友等等,牵扯到各种社会关系,涉及到的社会生活有求学、谋仕、从军戍边、行旅交游等各方面 。
它不仅成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景况和诗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我们认识李白生命历程中各式体验和感受的一个重要方面 。
并且它突破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情调,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以诗人独特的个性气质,呈现特定时间和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氛围与境界,多能“感动激发人意”,具有与政治诗、饮酒诗 。
游侠诗所不同的美学意义 。
李白的送别诗突破这类传统题材的“悲怨”情调,不仅溶进了盛唐时代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而且借题发挥,“出新意于法度之外”,把惜别之情同评判现实,表现人生的各种体验结合起来,拓展和加强了送别诗的思想内涵与情感力度,形成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
他的送别诗标新立异,一枝独秀,写的笔酣墨畅、情真意醇,气势恢宏,俊逸舒放,一扫古代送别诗感伤的阴霾,为送别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以《赠汪伦》为例 。
《赠汪伦》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
诗中首先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一位普通村民对诗人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 。
后两句诗人信手拈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比较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自己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
【刘禹锡连州诗词】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令人回味无穷 。
《浪淘沙》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译文: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自天边 。
现在我要迎着风浪直上银河,走到牛郎、织女的家门口 。
原文: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赏析: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 。
直上银河,同访牛郎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
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 。
淘:用水冲洗 。
簸:摇动 。
自:来自 。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抄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
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见黄河后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对宁静生活的一种向往,而时间让世事变得复杂,追逐静已是现代人的一种精神渴求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气势顿衰 。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
才人被外放,愤激之际,怨刺之作应运而生 。
刘禹锡从京官调到地方官之后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 。
此组诗当为刘禹锡后期之作,且非创于一时一地 。
据诗中所涉黄河、洛水、汴水、清淮、鹦鹉洲、濯锦江等,或为辗转于夔州、和州、洛阳等地之作,后编为一组 。
有学者认为这组诗作于夔州后期,即长庆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贬所所作 。
参考资料: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百度百科...
《望洞庭》诗意诗意: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
拓展资料:1、原文:《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2、赏析: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
首句描写湖水与素月交相辉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绘无风时湖面平静的情状,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 。
全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显示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
3、诗人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 。
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
授监察御史 。
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 。
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