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杜牧的诗中,有哪些是繁体、毛笔或者楷书书写的?


第二张是楷体 , 但不是繁体字 , 第一章繁体字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 , 色彩清淡 , 心境凄冷 , 历来广为传诵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 , 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 , 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 余韵邈然 , 耐人寻味 。
作品原文
编辑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词句注释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 , 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 , 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 , 嫔妃做秋千之戏 。
⑵纷纷:形容多 。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 , 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 , 烦闷不乐 。这两句是说 , 清明时候 , 阴雨连绵 , 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 , 如此节日 , 路上行人情绪低落 , 神魂散乱 。
⑷借问:请问 。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 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 。受此诗影响 , 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2] 
白话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 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
文学赏析
杜牧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杜牧 , 在行路中间 , 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 , 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 , 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 , 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 , 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 , 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 , 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杜牧遇上的 , 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 , 真是好极了 。“纷纷” , 若是形容下雪 , 那该是大雪 , 所谓“纷纷扬扬 , 降下好一场大雪来” 。但是临到雨 , 情况却正相反 , 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 , 绝不是大雨 , 而是细雨 。这细雨 , 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 , 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 , 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 , 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 , 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 , 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 , 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 , 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 , 那就是 , 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
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 , 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 “行人”不等于“游人” , 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魂”不是“三魂七魄”的灵魂 。在诗歌里 , “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 , 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 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 , 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
清明这个节日 , 在古人感觉起来 , 和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 , 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 , 本该是家人团聚 , 或游玩观赏 , 或上坟扫墓 , 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 , 有些头脑的 , 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 , 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 , 触景伤怀 , 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 , 春衫尽湿 , 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 , 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 , 下了一点小雨 , 就值得“断魂” , 那太没来由了 。
再回到“纷纷”二字上来 。本来 , 佳节行路之人 , 已经有不少心事 , 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 , 纷纷洒洒 , 冒雨趱行 , 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 , 纷纷是形容春雨 , 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 , 形容春雨 , 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 , 一种胜境 。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 , 问题也发生了 。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 , 一来歇歇脚 , 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 , 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 , 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 , 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 , 向人问路了 。
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说出是向谁问路的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 , “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 , 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是否答话了不得而知 , 但是以“行动”为答复 , 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比如《小放牛》这出戏 , 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 , 他将手一指 , 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 , 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 , 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 , 而省去了“音乐” 。
“遥” , 字面意义是远 。但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 , 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 , 已经使读者如同看到 , 隐约红杏梢头 , 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 , 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 , 若真的就在眼前 , 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 , 那“在望”的神情 , 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 , 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 , “我这里 , 用手儿一指 , ……前面的高坡 , 有几户人家 , 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 , 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 , 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 , 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 , 不言而喻 , 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
不但如此 。在实际生活中 , 问路只是手段 , 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 , 而且喝到了酒 , 才算一回事 。在诗里就不必然了 , 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 , 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 , 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 , 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 , 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 , 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 , 付与读者的想象 , 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 , 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 , 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
这才是诗人和读者的共同享受 , 这才是艺术 , 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 , 好的诗 , 能够“状难写之景 , 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 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 , 在一定意义上 , 也是当之无愧的 。
这首小诗 , 一个难字也没有 , 一个典故也不用 , 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 , 写得自如之极 , 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 , 景象非常清新、生动 , 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 , 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 , 是“起”;第二句是“承” , 写出了人物 , 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 , 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 , 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 , 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 , 却又不是一览无余 , 索然兴尽 , 而是余韵邈然 , 耐人寻味 。这些 , 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 也就是值得后人学习继承的地方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6%98%8E/8645623?fr=aladdin
毛笔正楷字写“画”的古诗 1、关于整齐平正唐代孙过庭:『初学分布 , 但求平正 。
』明代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 , 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 , 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 , 戒狂怪与俗 。
』2、关于上下平稳晋代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 , 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
……分间布白 , 远近宜均 , 上下得所 , 自然平隐 。
』唐代欧阳询:『字之承上者多 , 惟上重上轻顶戴欲其得势 。
如叠、惊、声之类 。
八诀所谓如人上称下戴 , 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是也 。
』唐代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 , 布置令其平稳 , 或意外生体 , 令有异势 , 是之谓巧……』3、关于左右均称唐代欧阳询:『初学之士 , 先立大体 , 横直安置 , 对待布白 , 务求其均齐 。
【清明杜牧的诗中,有哪些是繁体、毛笔或者楷书书写的?】』4、关于轻重平衡元代陈绎曾:『一切偏旁 , 皆须令狭长 , 则右有馀地矣 。
在右者亦然 。
……审其轻重 , 使相负荷 , 计其大小 , 使相副称为善 。
』5、关于分布均匀唐代欧阳询《书法八诀》:『分间布白 , 调匀点画是也 。
』清代蒋和:『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 , 逐字之布白 , 行间之布白 。
初学分布 , 既知停匀 , 则求变化 , 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元代陈绎曾:『疏处捺满 , 密处提飞;平处捺满 , 险处提飞;捺满则肥 , 提飞则瘦 。
』6、关于对比调和晋代王羲之:『分均点画 , 远近相须;播布研精 , 调和笔墨;锋纤往来 , 疏密相附 。
』明代项穆:『人之于书 , 得心应手 , 千形万状 , 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巳 。
若书宜长短合度 , 轻重协衡 , 阴进得宜 , 刚柔互济 , 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7、关于连续各异清代包世臣:『原释庐字一例 , 乃变换之法 , 如“庐”字之撇 , 初婉转而次斜硬;“爱”字之撇 , 初斜硬而次婉转;“逢”字上点下捺;“奏”字上捺下点 。
又如三四横、三四竖、三四点及诸口、田、又、人之叠用者 , 俱应变换 , 不宜相同 。
』8、关于反复变化隋僧智果:『重并仍促:谓吕、昌、爻等字应上小下大;林、棘、丝、羽等字应左促右宽;森、磊、淼等字则应兼用之 。
』唐代张怀瑾:『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 , 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
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 , 如鳞羽参差之状 。
』晋代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 , 重不宜长 , 单不宜大 , 复不宜大 , 密胜乎疏 , 短胜乎长 。
』9、关于形象自然卫夫人论书法:『丶[点]画如高峰坠石 , 磕磕然实如崩也;一[横]画如千里阵云 , 隐隐然其实有形;丨[竖]画如万岁枯藤;丿[撇]如陆断犀象;丶[捺]画如崩浪雷奔;乙[折]画如百钧弩发;[横折弯钩]画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 , 各象其形 , 斯造妙矣 , 书道毕矣 。
』10、关于气象生动宋代姜夔《续书谱》中:『风神者 ,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古法;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书以骨干为先);五须高明(英爽之气 , 有骨而后有气);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
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 , 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瘦也) , 肥者如贵游之子 , 劲者如武夫 , 媚者如美女 , 欹斜如醉仙 , 端楷如贤士 。
』11、关于相应连贯近代丁文隽《书法精论》:『连贯者即一字间的点画……气势连接而不松懈间断之谓也;如人之四肢、百骸、惟赖于筋连骨接 , 始能运动自如 , 生气勃勃 , 否则破碎支离 , 僵死木偶之不若 。
』12、关于格调统一明代张绅《书法通释》云:『古人写字 , 正如作文有字法 , 有章法 , 有篇法 , 终篇结构 , 首尾相应 。
』唐代孙过庭:『一点成一字之规 , 一字乃终篇之淮 。
』明代王世贞:『法成之后 , 字体有管束;一字管两字 , 两字管三字 , 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两行 , 两行管三行 , 如此管一纸 。
凡此皆学者所当知也 。

怎样才能练好楷体字?一、在开始练习书法写字时 , 要重视姿势正确 , 养成良好的习惯 。
正确的姿势 , 能使指、腕、肘、肩、腰以及全身各部位密切配合和偕同动作 , 使毛笔能顺利的运行 , 写出刚柔拙巧的各种笔画 , 保证字的部位和行的垂直 。
二、现在通常的执笔法称五指执笔法 , 即陆希声所说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
五指执笔法充分调动了五指的力量 , 顺应了生理机能 , 自然舒适 , 毫无困难 , 做到了掌虚指实 , 运动起来灵活自如 。
三、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 , 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 , 即选帖 。
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 。
因此 , 选帖很重要 。
选好帖 , 就要恭恭敬敬地学 , 学得惟妙惟肖 , 即称为“入帖”了 。
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 , 产生疑虑 , 其实是不必要的 。
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 , 门庭一定 , 脚跟牢把 , 朝夕沈酣其中 , 务使笔笔肖似 , 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 , 纵有誉我、谤我 , 我自不为之动 。
”如果朝三暮四 , 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 。
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 , 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 , 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 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
通过实践 , 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 , 然后多找几家书帖 , 临习研究 , 知其长处和短处 , 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 ,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 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 这也就是“出帖”了 。
这是一生所 追求的事 。
楷书名家很多 , 风格流派也各异 。
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 。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 , 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 , 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 。
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 , 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 。
另外 , 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 , 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 。
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 , 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 , 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
四、掌握正确的笔法和结构 。
笔法是用笔的方法 , 也称用笔或运笔 , 是指笔在纸上如何运行 , 写出点画的方法 。
“永”字的八种笔画的写法 , 是最基本的笔法;结构也称间架或结体 , 即点画的搭配构成 。
一定风格特征的结构依赖于相应的用笔技法 。
唐代孙过庭《书谱》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 , 一字乃终篇之准”就是这个道理 。
笔法之所以能决定结构 , 是因为“笔势”在起作用 。
所谓“笔势” , 主要是指点画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运动势态、方向 。
书法是空间性与时间性并存的艺术 , 其时间性决定了点画书写的不可重复 , 每一笔落纸之后都产生了运动惯性 , 即笔势 , 因此又决定了下一笔必须承接上一笔的笔势 , 结构因之而出 。
不同的笔势产生了不同的结体 。
另外 , 用笔中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在调整了笔锋的同时 , 也使得笔势更为复杂多变 , 源源不绝 , 结体也更为生动活泼 , 千变万化 。
五、临帖 。
不论钩摹填廓或影格描红 , 都是为了掌握古人的笔法、神韵 , 锻炼基本功力 , 因此在钩摹时 , 要对范本的字进行观察研究 , 了解范本字画的起笔、转笔和收笔的特点 , 和它的风格神韵 , 如果是墨迹本 , 还要研究墨色的枯润浓淡的变化 , 这种变化正是笔墨转换的表现 , 从中可以研究古人运笔时起、转、收笔的痕迹 。
为了巩固记忆 , 有些过长的范本 , 如颜真卿的《多宝塔》 , 欧阳询的《九成宫》 , 柳公权的《玄秘塔》 , 赵孟頫的《胆巴帝师碑》等 , 可以分段钩摹 , 反复进行 , 首先进行熟悉和掌握少数字的笔法、结构和神韵 , 进而由少到多 , 以致达到通篇 。
只有严格地进行训练 , 才能掌握范本笔法、结构和墨法 , 养成每字一笔都不能马虎潦草的习惯 。
首先要注意临写不要只看一笔写一笔 , 要观察和记住字的全体笔画位置与运笔情况 , 掌握住字的间架结构和形状神态 。
否则 , 看一笔临一笔只注意的是局部 , 缺少完整的概念 , 就不能从整体上掌握住字的形态和神韵了 。
因此 , 临写以前必须认真观察字形和笔法 , 甚至闭着眼睛 , 脑际都可影像出字的形态来 。
其次 , 临写的字可以比范本的字稍大一些 , 便于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笔法 , 特别是有些范本的字形偏小 , 更要临写得大一些 。
临写到一定程度后 , 即可进入临写的第二阶段 , 即背临阶段 。
背临是指把范本收起来 , 默写范本的书体 , 是临写的最后阶段 。
它是在钩摹、影格、格临、对临的基础上 , 完全靠记忆进行临字 。
只有对范本的字的结构、笔法和字形都已经掌握 , 并已历历在目 , 才能默写出范本的书体来 。
背临着重在对范本书体的形神的掌握 , 临写时也许笔画的长短、粗细和原范本书体有差别 , 但从形神来说 , 应和范本一致 。
所以背临着重意临 。
当然 , 初时背临 , 不论结构、笔法和神韵都会和范本书体有距离 , 这就靠检查对照找出差距以后 , 在进行第二遍背临时改正 。
只要反复进行背临 , 就可以熟练地掌握范本的结体、笔法和神韵了 。
能做到这一步 , 就可以进入书写了 , 在书写时遇到范本中没有的字 , 可以按照范本中书体的结构和笔法特点去写 , 写出来的字 , 就会和范本这种书体的风格一致 , 这就说明已掌握了一家书体 。
掌握了一家的书体风格 , 再学另一...
练习毛笔书法,应该写多大的字好呢?写小字然后再转成写大字是不是... 从网上找了些东西 , 你可以看一下 , 我认为说的很好 , 我也练字 , 看写大字 , 由小到大不好放 , 但由大到小好收 , 更能达到理想.开始练字应注意的几点:(练一段还要学习字的结构等常识) 1 姿势要正确 , 两脚平放地上 , 两手据案 , 肩平、背直、头正 , 目注纸上 。
2 握笔要指实掌虚 , 执笔在指 , 运笔在腕 。
开始练字枕腕 , 逐步提腕、悬腕 。
3 笔法要分清 , 一般分方笔和圆笔两种 , 还要明确中锋、侧锋、卧锋的应用部位 。
4 楷书是学习毛笔字的基础 。
楷书学完再学行书 , 最后是草书 。
您先学魏碑也行 。
5 临帖时不要看一眼写一笔 , 先要读帖 , 吃透要领 , 然后把一个字一气写成 。
6 首先要把各种偏旁部首练好 , 以后再组成各种字就容易了 。
练毛笔字只要肯学 , 肯下功夫去练 , 是肯定能学会的 。
但方法一定要正确 , 不然会适得其反 。
曾有一位老先生携带一卷草书作品请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指教 , 散翁很认真地一张一张地翻看着 , 看完后只是点点头 , 把那卷作品还给老先生 , 一句话也没说 。
等那位老先生走后 , 林老说:“这个人还在门外转 。
”他的话颇令人吃惊 。
像这样一位老先生 , 从小上过私塾 , 肯定练过毛笔字 , 已能写一手“龙飞凤舞”的草书 , 练了一辈子居然还是门外汉 。
如果来访者是个小青年 , 林老定会毫不犹豫的叫他刹车 , 不要写草书 , 赶快写楷书 , 还来得及挽救 。
而那位老先生走了一辈子弯路 , 已“病入膏肓” , 再叫他从头学起练楷书 , 一则使人难堪 , 二则积习太深 , 为时已晚 。
故而林老既不便批评 , 亦不愿违心地说恭维话 。
这件事说明写毛笔字光靠苦练是不行的 , 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
这也和学武术一样 , 一旦出手成习惯 , 改是很难的 , 所以有“学拳容易改拳难”的说法 。
爱因斯坦有一个成功的公式:成功=正确的方法+勤奋 。
这个公式也适用于学写字 。
任何一门技艺均有内行与外行的区别 。
内行就是行家里手 , 掌握基本法则、规律 。
上面说的那位老先生 , 还没有掌握毛笔字的基本法则规律 , 不知道哪些是对的 , 哪些是错的 , 哪些是美的 , 那些是丑的 。
所以林老说他是门外汉 。
二、入门的方法 古人讲:“师傅引入门 , 修行在自身 。
”当然能有老师固然再好不过 , 若没有合适的老师 , 就买书来自学 , 也能帮你掌握毛笔字最基本法则规律 。
还可以拜古人学艺 , 这就叫“取法呼上 , 仅得其中 , 取法呼中 , 仅得其下” 。
意思是说 , 你拜个上等的老师 , 能取得中等的成绩 。
 , 你拜个中等老师 , 只能得到下等的成绩 。
古人的佳帖都是上等的 , 你应该拜他们为师 。
古代书法家流传下来无数名碑佳帖  , 能站住脚跟而不被淘汰的都是有个性、有特长能渡你入门的好老师 。
当然也不是随便拿本子帖练练就能出来的 。
这是还有轻重缓急、适不适合你的问题 , 就像药房里的药能治病 , 但不能随便乱吃 , 还得对症下药才行 。
对于初学者来说 , 究竟适宜学什么呢?从古到今光字体就有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草书 , 到底先学哪一种字体好?这个问题书法家也各有说法 。
主张从篆隶人门的 , 认为学篆隶格律高古 , 打基础应从源头学起 , 但我们许多初学者连篆书都不认识 , 还得先识篆字 , 有一定的困难 。
有人说先学行书容易见效 , 行不行呢?宋代大书家苏轼曾经说过 , 楷书如站着 , 行书如行走 , 草书如奔跑 , 还没见过站都站不稳就能跑的人 。
这个比喻很恰当 , 他是反对一开始就学行草书的 , 他认为先要学会站立 , 待站稳了再慢慢学走路 , 等走得很平稳了 , 再学奔跑 , 因此学书法应从楷书入手 。
待楷书笔法学到手 , 架子搭稳了 , 再学行书、草书 。
学写字如学步.必须一步一步走 , 不能跳着走 , 不然会摔跤的 。
第二节 选 帖 一、楷书的分类与选帖 历代书家擅长写楷书的确实很多 , 根据风格特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
l、晋人楷书 晋人楷书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楷书作品为代表 。
2、初唐楷书 初唐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的楷书作品为代表 。
3、中晚唐楷书 中晚唐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为代表 。
4、魏碑楷书 魏碑是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摩崖石刻、墓志碑版石刻的总称 。
以上四类楷书佳帖将在第九章作专门介绍 , 这里不赘述 。
这四类楷书都可以说是人门的佳帖 , 但究竟那一种更适合初学者呢?让我们们来作一比较 。
晋楷乃楷书之源 , 古法完备 , 学之不致低俗 , 但目前见到的晋楷为小楷 , 一起手就学小字 , 恐怕初学者难于掌握 。
初唐楷书属正道 , 它们的结体都已十分完美 , 但留存至今的属中楷 , 起笔收笔处欠清晰 , 难学 。
魏碑也不错.体格雄强 , 韵高气满 , 但碑石残破 , 初学者往往对残破与点画分辨不清而难以揣摩 。
一般来说 , 初学毛笔字最好从中晚唐楷书入手 , 一则均为大楷 , 笔画清晰 , 二则碑上残破较少 , 不会出现偏差 。
二、从颜、柳入手须注意的事项 从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入手是明清书家总结的经验 。
颜、柳的楷书运笔有明显的提按动作 , 法度较完善 , 可以纠正就像写钢笔字那样随手画的毛病 。
颜体大气、宏伟雄厚 , 为楷书的正道 。
柳体瘦劲 , 笔法特别讲究 。
明朝书法家董其昌有“自此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王羲之)”的经验 。
明代冯班也说“颜书胜柳书 , 柳书法却甚备 , 便初学” 。
学柳能得骨力 , 学书以得骨为先 。
因此我们可在颜真卿...
古人写楷书千百个字需要多长时间1、《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2、《春晓》 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
3、《春词》 唐代: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 深锁春光一院愁 。
行到中庭数花朵 , 蜻蜓飞上玉搔头 。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代: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 草色遥看近却无 。
最是一年春好处 , 绝胜烟柳满皇都 。
5、《江南春绝句 》 唐代: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 , 水村山郭酒旗风 。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
如何练好正楷字?要想学习好毛笔字 , 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 。
这四项是很关键的 。
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 , 在初次学习时 , 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 。
因为兼毫的湖笔 , 笔芯硬 , 易于掌握 , 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
在选择笔峰时 , 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 , 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 , 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 , 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 , 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 , 反之 , 笔锋短适合写楷书 , 易于掌握 。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 。
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 , 又写他那一种字” 。
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 , 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 , 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 , 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 , 则选用兼毫 。
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 , 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 , 写大字用大笔 , 写小字用小笔 。
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 , 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
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 , 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 , 纸质细腻 , 薄而松软 , 呈淡黄色 , 没有抗水性能 , 托墨吸水性能好 , 既适于写字 , 又可用于印制古籍 。
四川产的毛边纸 ,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 , 质地棉软 , 厚实而细腻 , 颜色为浅黄色 , 两面手感一样 , 用嫩竹浆手工造制 。
吸水适中 , 书写手感相当好 , 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 , 为练习实惠品种 。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 。
古称赤亭纸 。
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 , 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 。
主产于富阳市 。
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 。
特点是 , 洁白柔韧 , 微含竹子清香 , 落水易溶 , 着墨不渗 , 久藏不蛀、不变色 。
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新中国建立后 , 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 , 裱装画轴等 。
此外 , 还可作上等包装纸 。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 , 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 , 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 , 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 。
写意山水多用它 。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 , 故纸质较生宣为硬 , 吸水能力弱 , 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
因此特性 , 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 , 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 , 适合写小楷 。
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 , 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 , 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 , 颜、欧、柳、赵都可以 , 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
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 , 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 , 即选帖 。
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 。
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 , 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 , 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 , 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 受人喜爱 , 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 , 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入门的楷模 。
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 , 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 , 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了 。
因此 , 选帖很重要 。
选好帖 , 就要恭恭敬敬地学 , 学得惟妙惟肖 , 即称为“入帖”了 。
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 , 产生疑虑 , 其实是不必要的 。
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 , 门庭一定 , 脚跟牢把 , 朝夕沈酣其中 , 务使笔笔肖似 , 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 , 纵有誉我、谤我 , 我自不为之动 。
”如果朝三暮四 , 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 。
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 , 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 , 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 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
通过实践 , 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 , 然后多找几家书帖 , 临习研究 , 知其长处和短处 , 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 ,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 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 这也就是“出帖”了 。
这是一生所 追求的事 。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 , 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 , 即二寸见方的字 , 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 。
初写小字 , 容易见效果 , 因为字型小 , 笔画间架间隔小 , 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 。
然而写惯了小字 , 遇到写大字 , 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 , 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 , 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 。
写二寸见方的字 , 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 , 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
楷书名家很多 , 风格流派也各异 。
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 。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 , 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 , 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 。
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 , 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 。
另外 , 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 , 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 。
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 , 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 , 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 , 以擅长楷书出名 。
《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 , 后渐变其体 , 笔力险劲 , 为一时之绝 , 人得其尺牍 , 或以为楷模焉” 。
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
楷体字的意义是什么呢 楷体字的意义找不到 , 不过学楷体字的意义找到了 , 如下:为什么初学书法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楷书上呢?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技』的问题 , 圆熟的笔墨技巧和深厚的艺术功力可以说是书法的基础 , 离开了这根本就很难入『道』的境界 , 书法艺术中的意境、神采、趣味、气韵、风度都必须凭借技巧和功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 昔人有言:『君子图本 , 小人图末 。
』初学书法当必先脚踏实地 , 以沉着为本 , 而后能绝迹飞空 , 入痛快之境地 。
而楷书是锻炼沉着功夫中最为理想的书体 , 或以唐人楷法入手 , 然后流溢为行草;或彻上彻下 , 从篆隶入手 , 而后施之于金石 , 本立而道生 , 此不易之理也 。
学习楷法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楷书具有较为广泛的实用价值 。
由于楷书具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 , 故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记铭、记功颂德之碑文 , 必都以楷书为主 , 以示庄重肃穆 , 其中还包括重要文书的誊写 , 经文写卷的抄录 , 名胜古迹的题字等亦常以楷书为载体 , 至于他的观赏价值则更高 , 一幅精美的楷书作品悬挂在展所或斋室中 , 不仅能与其他书体相交辉映 , 而且还能产生一种静的氛围 , 于萧斋静对中百看不厌 。
二、能陶冶人的情操 。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 , 人际关系也比较复杂 , 人们在工作之余暇 , 总想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 , 调节一下紧张的气氛 , 当然遣兴游戏的种类很多 , 但亦不妨以练字作为一种选择 , 最好先营造出一个比较幽雅的环境 , 窗子十分明亮 , 书桌亦很干净 , 案头置几本古帖 , 墙上悬挂名人字画 , 泡一壶茶 , 燃一支烟 , 然后焚香默坐 , 随意取一册字帖翻阅 , 看到会心处 , 不觉心中技痒 , 手下欲书 , 则铺纸濡笔 , 于静坐中作楷法数十字或数十行 , 自能使人平矜释躁 , 万虑消沉 , 写到得意处 , 自觉心花怒放 , 眼前一片化机 , 此非人生之乐事乎!作书不仅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 , 更能酝酿一个人的学问 。
书法艺术古人视为小道 , 是博学余暇 , 游手于斯的末技 , 但他却与文学、诗词、音乐、绘画、舞蹈乃至哲学和美学等有着密切联系 , 若要写好字就必博涉这些与之相关的姐妹艺术 , 于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念 , 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 在超脱凡俗的胸襟里升华自己的理想 。
作书写字又能寄托怀抱 , 排遣心性 , 人生或时有窘困、潦倒、落魄、失意之时 , 古之文人因牢骚愁怨之感 , 发沉雄伟博之辞 , 诗人则以万种苦心不得已而寓之于诗 , 而书家则于笔墨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 在一种虚一而静的境界中澡雪自己的精神 。
艺术创作应该是一种超然于功利之上而不计较利害得失的活动 , 作书是一种游戏 , 又是一种消遣;既是一种雅事 , 亦是一种闲事 , 如果功利性太强 , 过分地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 , 如果自我感觉太良好而肩负着一种历史的使命感 , 势必就会在挫折中给自己带来一连串的痛苦 。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中 , 艺术的商品化亦确实促使一些人躁动不安 , 以急功近利之心 , 行舍本图末之举 , 朝学执笔便暮夸己能 , 理法未备便奢言抒情 , 规矩未谙便自诩创新 , 气格未成便狂言个性 , 希荣慕势 , 博浮誉于一时;弛逐声利 , 与时俗之共好 , 于是学道入魔 , 野狐惑世 , 则未有不踬者也 。
故学书之道 , 入门要正 , 心态要平 , 入门正则能达其变 , 心态平则能通其灵 , 排除一切杂念 , 在这微妙的天地里通灵达变 。
作书写字还可以颐养身心 , 古人要求作书前宜先散怀抱 , 任情恣性 , 而作书时宜收视返听 , 绝虑凝神 , 一心一意注意到笔尖在纸面上的运动 , 这和气功中的意守丹田有同功异曲之妙 , 书画家多长寿 , 是笔墨氤氲 , 有烟云供养 , 能给人一种无穷的乐趣 , 历史上有多少骚人墨客、文人雅士乐此不倦 , 虽终老而不以为厌 , 原因就在于他们已深切体会到这种甘苦 , 由是可知 , 作书不仅可以恢扩才情 , 酝酿学问 , 亦可以消磨时日 , 颐养身心 , 而不仅仅在于名利二字 。
三、作楷可锻炼笔力 。
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 , 『力』是共性的美 , 不论何种书体 , 何种风格都必须以充沛的笔力为后盾 。
一个书者要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地驾驭和控制一支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挥运自如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需要花大力气 , 下大功夫才能得到 。
『力』虽有刚柔、虚实、动静之分 , 但必须以沉着为本 , 点画能沉劲入骨 , 入木三分 , 用笔如用刀 , 如刻入缣素 , 所谓『藏骨抱筋 , 含文包质』 , 而后能入空灵之境 。
其实笔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效果 , 它不仅与执笔和运腕有关 , 而且还与点画的厚度、深度、形质以及用笔的方圆、中侧、节奏、笔势等方面有关 , 还涉及到字形的间架结构 , 而这一切最基本的要素都可以在楷法中得到锻炼 。
正如梁谳《学书论》中所谓:『学书须临唐碑 , 到极劲健时 , 然后归到晋人 , 则神韵中自俱骨气 , 否则一派圆软 , 便写成软弱字矣 。
』篆书为圆笔中锋之本 , 隶书为方笔侧锋之源 , 而楷书则方圆并用 , 中侧兼施 , 古人作书以通身精神赴之 , 故能名世 , 今人若视为小技 , 聪明人不肯下笨功夫 , 即便笔性极好 , 亦只能入佻巧、飘忽、浮薄之藩篱而难入堂奥之妙 。
四、作楷可以培养一个人沉着、精到、细腻、完满的点画功夫 , 学书当先具骨力 , 以用笔为上 。
赵孟频提出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是笔法中的基本原则 , 非指点画的形态变化 。
用笔不外乎有方圆、中侧、藏露...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 (20个)用笔豪放 , 行笔急速 , 变化自如 。
张即之(1186-1263):南宋 。
字温夫 , 安徽人 。
其书清劲严整 , 尤善写大字 。
赵孟頫(1254-1322):元代 。
字子昂 , 浙江人 。
其书尤精正、行书 , 人称“赵体” 。
鲜于枢(1256-1301):元代 。
字伯机 , 北京人 。
其书法以正、行 , 草知名 。
钱良右(1278-1344):元代 。
字翼之 , 苏州人 。
书篆书、隶、真、行、小草 , 知名于时 。
郑元祐(1292-1364):元代 。
字明德 , 四川人 。
工书法 , 善写行楷 。
康里巙巙(1295-1345):元代 。
字子山 , 新疆人 。
善行草书 , 以骏快著称 。
宋克(1327-1387):明初 。
字仲温 , 苏州人 。
书法气韵隽秀 , 尤以章草和小楷知名 。
宋广:明代 。
字昌裔 , 河南南阳人 。
工草书 , 尤擅章草 , 能自辟蹊径 。
宋璲(1344-1380):明代 。
字仲珩 , 浙江浦江人 。
善书篆、隶、楷、草各体 。
沈度(1357-1434):明代 。
字民则 , 上海人 。
善楷、隶 , 风格圆润平稳 , 称“台阁体” 。
张绅:明代 。
字士行 , 山东人 , 官至浙西布政使 。
工书法 , 善写大、小篆 。
詹希原:明代 。
字孟举 。
以书法名世 , 时宫殿、城门边匾 , 多出其手 。
任道逊:明代 。
字克诚 , 官至太常卿 。
善作直径数尺的大字 。
张骏:明代 。
字天骏 , 上海松江人 , 官至礼部尚书 。
书善草、篆、隶各体 。
姜立纲:明代 。
字廷宪 , 浙江瑞安人 , 仕至太常寺卿 。
其楷书尤为清劲方正 。
李东阳(1447-1516):明代 。
字宾之 , 湖南人 。
书法长于小篆 , 亦工隶、行、草书 。
祝允明(1460-1526):明代 。
字希哲 , 号枝山 , 苏州人 。
其小楷谨严浑朴 , 狂草亦自成面目 。
吴承恩(1500-1582):明代 。
字汝忠 , 江苏淮安人 。
善书法 , 楷书略带行意 , 劲秀潇洒 。
陈鎏(1508-1581):明代 。
字子兼 , 江苏人 , 官至布政使 。
善写行草、小楷 , 自成一家 。
顾从义(1523-1588):明代 。
字汝和 , 上海人 。
嘉靖中 , 诏选善书者 , 名第五 , 亦精鉴赏 。
陈克昌:明代 。
杭州人 , 嘉靖进士 , 官至建昌府同知 。
工书法 , 善真、行、草书 。
邢侗(1551-1612):明末 。
字子愿 , 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