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

渔家傲
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 , 仄韵 。又:曲牌名 , 南北曲均有 。南曲较常见 , 属中吕宫 , 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 , 有只用半阕者 , 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 , 用作过曲 。
《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 , 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 , 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 取以为名 。”
词牌释义
〔题考〕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 , 愿为浮家泛宅 , 往来苕霅间 , 作[渔歌子] 。”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 , 亦名[渔父词] , 其调之曲拍 , 不传于后世 。而唐宋词人 , 又多有[渔家乐]之作 , 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 。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 , 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 。【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 , 作[渔家傲]乐歌数曲 , 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 , 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 。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 。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 。”是此调之创自希文 , 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 , 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 。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 , 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 , 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 。[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 , 实系错误 。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 , 故如杨慎词 , 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 , 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
格律:
●●⊙○○●▲
⊙○⊙●○○▲
⊙●⊙○○●▲
○⊙▲
⊙○⊙●○○▲
●●⊙○○●▲
⊙○⊙●○○▲
⊙●⊙○○●▲
○⊙▲
⊙○⊙●○○▲
(○平●仄△平韵▲仄韵)
【渔家傲(塞下秋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 , 谥文正 , 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 庆历新正改革的主持者 。
塞1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2无留意 。
【全部注释】
1.塞:边疆 。?
2.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 , 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 , 不再南飞 。
3.边声:边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 。?
4.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 。?
5.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 , 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 , 今名杭爱山 , 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山·窦宪传》记载 , 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 , 去塞三千余里 , 登燕然山 , 刻石勒功而还 。
【赏析】 词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 , 题材大致不出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 。边塞词很少 , 敦煌词有《边塞苦》、《龙沙塞》 , 以及韦应物、戴叔伦《调笑令》等少数作品 , 但未成风气 。范仲淹以亲身体验 , 描写边塞生活 , 一新世人耳目 , 才使边塞词在词坛占有一席之地 。
范仲淹生活的后期 , 边境多事 。宝元元年(1038) , 西夏的元昊公然叛宋 。仁宗康定元年(1040) , 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经略陕西 , 担任西北边境的防御工作 , 一时号令严明 , 对西夏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量 。以至于边民有"军中有一韩 , 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 , 西贼闻之惊破胆"的俗谚 。直至庆历三年(1043)被召还朝廷 , 范仲淹在西北边疆四阅寒暑 。这首《渔家傲》就是作于边帅任上 。时年约五十二岁 。据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 , 作《渔家傲》乐歌数阕 , 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 , 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现在止存这一阕了 。
上阕勾勒边塞风光 , 用笔简练 , 而境界苍茫悲凉 。
"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 ,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 。
下阕直接抒写思乡念亲之情 。"燕然未勒归无计"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类似 , 表现了杀敌报国、建立功勋的愿望和思亲念乡的复杂情怀 。
《宋史·范仲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 , 奋不顾身 , 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 , 自仲淹倡之" 。而他在庆历三年(1043)召拜参知政事后 , "会边陲有警 , 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 。
从词史上说 , 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 , 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

渔家傲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 , 山南山北花撩乱 。
闻说洊亭新水漫 , 骑款段 , 穿云入坞寻游伴 。
却拂僧床褰素幔 , 千岩万壑春风暖 。
一弄松声悲急管 , 吹梦断 , 西看窗日犹嫌短 。
王安石词作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退隐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个剪影式写照 。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 , 起拍二句点明节令 , 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 。灯火 , 指元宵节彩灯 。宋时元夜灯节 , 热闹异常 。蔡绦《铁围山丛谈》:“上元张灯 , 天下止三日 。”当时收灯后 , 又有出城探春的习俗 , 而江南孟春 , 不同于北方 , 往往收灯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满野 。而钟山一带 , 竹木葱茏 , 万花竞秀 , 景色更为诱人 。“撩乱” , 写出山花争奇斗艳 , 撩惹行人 。“灯火已收”而山花满眼 , 用笔正所谓扫处还生 。这二句 , 即写了江宁附近的季候特征 , 又点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环境 。美景良辰 , 引逗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 , 于是笔锋一转 , 由“闻说”领起以下三句 , 写洊(jiàn)亭之游 。洊亭钟山西麓 , 溪水青青 , 花木如绣 , 是作者喜爱游赏的风景胜地 。王安石《马死》诗李壁注引《建康续志》云:“金华俞紫琳清老 , 尝冠秃巾 , 扫搭服 , 抱《字说》 , 逐公之驴 , 往来法云、定林 , 过八功德水 , 逍遥洊亭之上 。”“新水漫” , 说明是雨后 , 经春雨洗礼 , 郊原格外清新 。
款段 , 马行迟缓貌 。语出于《后汉书 。马援传》“乘下泽车 , 御款段马” , 李贤注:“款犹缓也 , 言形段迟缓也 。”后借指驽马 。这里作者实用以指他所骑的毛驴 , 亦取其“形段迟缓”之意 。作者退居江宁时 , 神宗赐他一匹马 , 后来马死了 , 他外出旅游就骑毛驴 。“蹇”谓蹇驴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二载 , 王安石江宁 , “筑第于白门外七里 , 去蒋山亦七里 , 平日乘一驴 , 从数僮游诸山寺 。欲入城则乘小舫 , 泛潮沟以行 , 盖未尝乘马与肩舆也 。”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 , 心闲意静 , 恬然自若 , 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 , 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 , 其精神超然尘外 。定林寺左右 , 峰峦复沓 , 后环屏风 , 前障桂岭 , 其间云雾缭绕 , 跨驴绕行山径 , 时要通过云层 , 故曰“穿云” 。山间谷壑毗连 , 四周峦嶂如屏 , 形成不少花木丛生的天然坞堡 , 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坞 , 洊亭附近有桃花坞等 。
词人行经此种地带 , 不免停辔徜徉 , 访胜探幽 , 故曰“入坞” 。才行高冈 , 又入低谷 , 故曰“穿云入坞” 。
不畏云雾迷茫 , 不避谷堐低湿窈深 , 不计山路崎岖回环 , 而去寻访游伴 , 探奇览胜 , 一句中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 , 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 , 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
下写僧斋昼寝 , 词人游兴已尽 , 依然回归山寺 , 就床而卧 。过片另起一意 , 意脉不断 。却 , 还也 , 仍也 。上写游山 , 此写憩寝 , 事有转折 , 故用“却”字 。
因为孤身栖居山寺 , 故要拂拭僧床 , 撩起白色的帷帐 。“僧床”、“素幔” , 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 , 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 。“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 , “春风暖”回应“正月半” 。值此东风骀荡 , 春光融融 , 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 , 加之游山的困乏 , 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 。不知何时 , 山间的一派松涛之声 , 把他从酣梦中惊醒 , 抬眼望去 , 红日照临西窗 , 而词人的睡意犹未足 。煞拍三句写梦醒 。“悲急管” , 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 , 深山中呜咽地悲鸣 , 仍切山林环境下笔 , 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
这首写政治家兼文学家的王安石 , 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 , 得到了心境的恬静 , 沉入了暂时的酣眠 , 然而 , 一时的心理平衡 , 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 , 无怪乎作者起看日光 , 不能不嫌梦境之短了 , 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全篇即事写景 , 全以白描手法勾勒 , 物象清幽 , 气韵萧散 , 充满脂腻粉香的北宋前期词坛上 , 这首词颇有一枝独秀的风致 。
渔家傲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 , 柔蓝一水萦花草 。
茅屋数间窗窈窕 。
尘不到 , 时时自有春风扫 。
午枕觉来闻语鸟 , 欹眠似听朝鸡早 。
忽忆故人今总老 。
贪梦好 , 茫然忘了邯郸道 。
王安石词作鉴赏
王安石晚年这首山水词所表现的是一种恬静的美 , 就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台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对世途感到厌倦 , 而对大自然则无限向往 , 动辄借自然景物以抒发自己的幽怀 。全词以景起 , 以情结 , 而情与景之间 , 由茅屋午梦加以沟通 , 使上下片写景与抒情之间不觉截然有分界 。
起首二句写得极为娟秀 , 为人所称誉 , 乃融化他人诗句而来 。吴聿《观林诗话》记王安石“尝于江上人家壁间见一绝 , 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 , 为踌躇久之而去 , 已而作小词 , 有‘平岸小桥千嶂抱 , 柔蓝一水萦花草’之句 。盖追用其词 。”此见词人善于融炼诗句 , 浑然天成 。他用“一水”来概括“一江春水” , 添“萦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烂漫 , 丰富了原句的内容 , 提取原诗菁花 , 调合得巧妙自然 。“柔蓝一水” , 形容水色清碧 , “柔”下得轻盈贴切 , 形象生动 , 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 。“茅屋数间窗窈窕”三句 , 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 , 反映出茅屋“千嶂抱”着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 。他同期写的《竹里》诗可与此参读:“竹里编茅倚石根 , 竹茎疏处见前村 。闲眠尽日无人到 , 自有春风为扫门 。”此即词中“茅屋数间”的一般情景 。“茅屋”三句 , 包涵了《竹里》诗的全部情景 , 但情韵连续 , 融成一片 , 更见精严 。“午枕觉来闻语鸟”一句 , 见出词人那种与花鸟共忧喜、与山水通性情的悠闲的情致与恬淡的心境 。“欹眠”句 , 从睡醒闻鸟声 , 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骑马听朝鸡” , 恍如隔世 。这并非久静思动 , 却是绚烂归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应 。
其比较的结果 , 马上的鸡声还是比如今枕上的鸟声动听 。此意由下文再补足 。“忽忆故人今总老” , 反衬自己之已老 。而今贪爱闲话的午梦 , 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作的“建功树名 , 出将入相”的黄粱幻梦(见唐沈既济《枕中记》) 。王安石二次罢相隐居金陵以后 , 心境渐渐平淡下来 。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爱静坐 , 非卧即行 。晚卜居钟山谢公墩 , 畜一驴 , 每食罢 , 必日一至钟山 , 纵步山间 , 倦则即定林而睡 , 往往至日昃及归 。”这种旷日的游历体察 , 引发词人创作了不少描写水光山色的景物词 。这首词 , 艺术的锤炼上比早年更为成熟 。历来的评论家 , 极推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 , 而往往忽略这类风格的词 。其实 , 这首得比其同类的诗还要出色 。此词的主要特色 , 是善于融诗入词 。
【年代】:宋
【作者】: 李清照——《渔家傲》
【内容】:
雪里已知春信至 , 寒梅点缀琼枝腻 。
香脸半开娇旖旎 , 当庭际 , 玉人浴出新妆洗 。
造化可能偏有意 , 故教明月珑珑地 。
共赏金尊沈绿蚁 , 莫辞醉 , 此花不与群花比 。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 以词著称 , 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 ,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 流寓南方 , 明诚病死 , 境遇孤苦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 自辟途径 ,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情致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 , 留存不多 ,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 , 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辞海》1989年版)
【注释】:
点缀:稍加装饰衬托 , 使事物更加美好 。
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 。
腻:光洁细腻之意 。
香脸:指女人敷着脂胭散发香味的面颊 , 作以比拟半开着的散发芳香的花朵 。
旖旎:柔美妩媚之意 。
玉人:美人 。
造化:指大自然 。
玲珑:清晰明亮 。
金尊:珍贵的酒杯 。
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 , 也叫浮蚁 , 后来衍为洒的代称 。
【赏析】:
此词当为李清照南渡前所作 , 是首咏梅词 。梅花是作者自我形象的缩影 , 深有寄托 , 借咏梅歌功颂德颂自己的婚姻爱情 。此词外意是写梅花 , 内意是写人 , 亦花亦人 , 形神宛肖 , 浑然一体 。
【年代】:宋
【作者】: 李清照——《渔家傲》
【内容】:
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 
闻天语 , 
殷勤问我归何处 。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 
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 以词著称 , 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 ,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 , 流寓南方 , 明诚病死 , 境遇孤苦 。所作词 ,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 后期多悲叹身世 , 情调感伤 ,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 自辟途径 , 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 , 崇尚典雅、情致 , 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 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 , 留存不多 , 部分篇章感时咏史 , 情辞慷慨 , 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 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辞海》1989年版)
【注释】:
星河:银河 。
转:《历代诗余》作“曙” 。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
天语:天帝的话语 。
我报路长嗟:路长 , 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 , 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 。日暮 , 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 , 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嗟 , 慨叹 。
谩:徒 , 空 。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 。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 , 喻飞动 。
吹取:吹得 。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 ,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 , 梦游的方式 , 设想与天帝问答 , 倾述隐衷 , 寄托自己的情思 , 景象壮阔 , 气势磅礴 。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 , 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 , 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 , 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 , 不类《漱玉集》中语 。”可谓一语中的 , 道破天机 。
南渡以前 , 李清照足不出户 , 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 , “飘流遂与流人伍” ,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 , 她曾海上航行 , 历尽风涛之险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 , 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 , 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
词一开头 , 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 , 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 景象已极壮丽 , 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 则绘景如活 , 动态俨然 。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 自然地组合一起 , 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 , 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 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所谓“星河欲转” ,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 , 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 。“千帆舞” , 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 , 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 , 星河欲转 , 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 , 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 虚虚实实 ,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 , 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 。“仿佛”以下这三句 , 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 。“梦魂”二字 , 是全词的关键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 , 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 , 见慈祥的天帝 。幻想的境界中 , 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 ,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 , 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 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 , 一气呵成 , 联系紧密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 , 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
问答之间 , 语气衔接 , 毫不停顿 。可称之为“跨片格” 。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 , 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路长日暮” , 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 然亦有所本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 , 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 , 只求日长不暮 , 以便寻觅天帝 , 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 , 只用“路长”、“日暮”四字 , 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 语言简净自然 , 浑化无迹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 , 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 , 奋力挣扎的苦闷 。
着一“谩”字 , 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 , 欲诉无门 , 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 , 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 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李清照虽为女流 , 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从对话中宕开 , 然仍不离主线 。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 , 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 , 由此而连想到《庄子 。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说“鹏正举” ,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 由实到虚 , 形象愈益壮伟 , 境界愈益恢宏 。大鹏正高举的时刻 , 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气势磅礴 , 一往无前 , 具大手笔也!“蓬舟” , 谓轻如蓬草的小舟 , 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三山” , 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 , 相传为仙人所居 , 可望而见 , 但乘船前去 , 临近时即被风引开 , 终于无人能到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 , 吹到三山 , 胆气之豪 , 境界之高 , 词中罕见 。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 , 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
前后呼应 , 结构缜密 。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 , 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 , 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CA>
渔家傲
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 , 几回得眼还迷照 。
一见桃花参学了 。
呈法要 , 无弦琴上单于调 。
摘叶寻枝虚半老 , 看花特地重年少 。
今后水云人欲晓 。
非玄妙 , 灵云合被桃花笑 。
黄庭坚词作鉴赏
【《渔家傲》】这首《渔家傲》援禅家语入诗词 , 以增加其理趣 。所演绎的是南岳临济宗福州灵云志勤和尚的故事 。
首三句 , 讲灵云三十年茫昧混沌 , 几番出入于迷悟之间 。最后一见桃花 , 终于参悟 。“无孔窍” , 典出《庄子》 , 亦即“鯈忽凿窍”之寓言 。据《淮南子》:“夫孔窍者 , 精神之户牖也 。”此用来比喻灵云三十年来的不彻不悟 。“得眼迷照” , 是说灵云几次将悟还迷 。佛家有“五眼”之说 , 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 。其中肉眼和天眼只能看见世间虚妄的幻象 , 慧眼和法眼才能看清事物的实相 。因此 , 此处的“眼” , 当指慧眼或法眼 。“参学了”的“了” , 作“完成”讲 。
下面两句讲灵云参悟的境界 。“呈法要”即是得佛法的意思 。“无弦琴” , 用陶渊明故事 。“(渊明)不解音律 , 而蓄无弦琴一张 , 每酒适 , 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靖节传》) 。黄庭坚以此作比 , 意阐释至法无法的禅理 。
词的下片 , 由灵云之事生出感想 , 大意是说灵云为求“悟”的境界 , 历经曲折 , 虚度了半辈子 。我们应以此为鉴 , 趁着年少及早悟道 。岂但见花能悟道 , 天地万物 , 流水行云无不蕴藏着道机禅理 , 因此 , 参禅学佛实非高不可攀之事 , 灵云三十年方悟道 , 真该见笑于桃花了 。这里所着重阐扬的 , 仍是“顿悟”之说 。黄庭坚看来 。灵云三十年的蹉跎 , 是大可不必的 。因为他身上 , 顿悟之中尚有“渐”的痕迹 。诗的末句所揭示的就是纵横自 , 纯任本然的意境 。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 , 万家杨柳青烟里 。
恋树湿花飞不起 。
愁无比 , 和春付与东流水 。
九十光阴能有几?
金龟解尽留无计 。
寄语东城沽酒市 。
拚一醉 , 而今乐事他年泪 。
朱服词作鉴赏
这首词风格俊丽 , 是作者的得意之作 。原题为“春洞” 。
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 , 万家杨柳青烟里” , 写暮春时节 , 好风吹 , 细雨润 , 满城杨柳 , 郁郁葱葱 , 万家屋舍 , 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 。正是“绿暗红稀” , 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 。次三句:“恋树湿花飞不起 , 愁无比 , 和春付与东流水” , 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 。“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 。“湿花”应上“小雨” , 启下“飞不起” 。“恋”字用拟人法 , 赋落花以深情 。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 , 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 。春天将去的时候 , 落花有离树之愁 , 人也有惜春之愁 , 这“愁无比”三字 , 尽言二愁 。如此深愁 , 既难排遣 , 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感叹春来春去 , 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 , 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 , 志士有未遇之感 , 这九十日的春光 , 也极短暂 , 说去也就要去的 , 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 , 也是留她不住的 。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 , 唐代诗人贺知章 , 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 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 。作者借用这个典故 , 表明极意把酒留春 。“寄语东城沽酒市 。拚一醉 , 而今乐事他年泪 。”虽然留她不住 , 也要借酒浇愁 , 拚上一醉 , 以换取暂时的欢乐 。“寄语”一句 , 谓向酒肆索酒 。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 , 一语两意 , 乐中兴感 。
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 , 下片写情 。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 , 一意化两 , 示遣愁不尽 , 无限感伤 。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
参考资料:浏览词条
阅读与理解 诗词鉴赏 渔家傲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感情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这首词是写边塞的萧条景色和远离家乡、久戍边塞的将士们的沉重心情的 。
心情是主 , 景色是宾 。
它的结构和无名氏〔菩萨蛮〕有共同之处 , 也是上片以写景为主 , 而景中有情;下片以抒情为主 , 而情中有景 。
景色的描写 , 正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 , 从而更深刻地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 。
上片写景 。
它一上来就说明了这里是边塞的秋天 , 与内地的秋天背景有所不同 。
接着 , 以候鸟大雁之到了季节要回到南方 , 来坐实“风景异” 。
“衡阳雁去” , 按照一般的语法 , 应当是雁去衡阳;这里是因为要符合格律 , 把结构颠倒了 。
大雁在这个地方度过了春、夏两个季节 , 现在要离开了 。
按照情理来说 , 人 , 推而至于雁 , 在一个地方住了相当长的时间 , 临别之时 , 总不免有些依依不舍 。
桑下三宿 , 尚且为佛徒所忌 , 何况两个季节呢?而竟至于“无留意” , 那么 , 可见此时此地 , 已经十分寒苦 , 实在是无可留恋了 。
雁的来去 , 完全是从人的立场去设想的 , 因此 , 这事实上是写人之所感 。
第三句写边塞上的声音 。
泛说“边声” 。
包括一切自然界和人类的声音 , 如风声、雨声、人喊、马嘶 , 都在其内 。
它们是边塞上所特有的 , 因而听到以后 , 容易引起怀乡之情 。
“边声”以“四面”来形容 , 更显得其无所不在 , 充塞了整个空间 , 虽想不听 , 也做不到 。
下面再接上“连角起” , 更进一步写出这些凄凉的声音又还是伴随着军营中的号角一道发出来的 , 就更在凄凉之外加上了悲壮的气氛 。
这种加倍渲染的手法 , 也是为了加深人所感受的描写 。
这是写词人所闻 。
第四、五句写边塞上的景色 。
在数不清的山峰像屏障一样的围绕之中 , 傍晚的时候 , 烟雾弥漫 , 即将西沉的太阳正照射着一座紧闭了门的孤零零的城堡 , 这是多么荒凉的景色!“长烟”的“长”字 , 在这里是广阔的意思 , 它与“落日孤城”的“落”字、“孤”字合色 , 都是为了形容环境的辽阔荒凉而挑出来使用的 。
而孤城紧闭 , 则又显示了戒备森严 , 在冷落的背后 , 隐隐地露出了紧张的局势 。
这是词人所见 。
渔家傲赏析词 逐句赏析 要词语 急急急 重谢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赏析】提到范仲淹 , 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 , 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 , 因为文章 , 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 , 而很少当他为武将 。
——这首词 , 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 , 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
据史载 , 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 , 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 , 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 , 深为西夏所惮服 , 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
上片写景 , 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 。
一个“异”字 , 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 , 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 , 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 , 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 , 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 。
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 , 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边塞 , 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 , 但在古诗人的笔下 , 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
下片抒情 , 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 。
端着一杯浑浊的酒 , 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 , 可是边患没有平息 , 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 , 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 , 流下了浊泪 。
在这里 ,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 , 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
综观全词 , 词的意境开阔苍凉 , 形象生动鲜明 , 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 , 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 , 读起来真切感人 。
渔家傲 陆游赏析渔家傲·寄仲高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
写得家书空满纸 。
流清泪 , 书回已是明年事 。
寄词红桥桥下水 , 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 。
愁无寐 , 鬓丝几缕茶烟里 。
陆升之 , 字仲高 , 山阴人 , 与陆游同曾祖 , 比陆游大十二岁 , 有“词翰俱妙”的才名 , 和陆游感情好 。
陆游十六岁时赴临安应试 , 他正好与陆游同行 。
公元1150年(高宗绍兴二十年) , 陆升之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 阿附秦桧 , 以告发秦桧政敌李光作私史事(升之为李光侄婿) , 擢大宗正丞 。
据韦居安《梅磵诗话》记载 , 陆游有《送仲高兄宫学秩满赴行在》诗以讽之 , 诗云:“兄去游东阁 , 才堪直北扉 。
莫忧持晚 , 姑记乞身归 。
道义无今古 , 功名有是非 。
临分出苦语 , 不敢计从违 。
”指责他的行为有背于道义 , 要取得功名富贵 , 就不应不择手段 , 以致为舆论所非议 , 因此陆游劝他及早抽身 。
仲高见到陆游的诗就很不高兴 。
其后陆游入朝 , 仲高亦照抄此诗送行 , 只改“兄”字为“弟”字 。
两人的思想分岐 , 是因对秦桧态度不同而起 。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 , 其党羽遭受贬逐 , 仲高因此也远徙雷州达七年 。
公元1163年(孝宗隆兴元年) , 陆游罢枢密院编修官 , 还家待缺 , 而仲高自已雷州贬归山阴 。
是时两人相遇 , 对床夜话 。
由于时间的推移和情势的改变 , 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已消除 。
陆游应仲高之请作《复斋记》 , 历述其生平出处本末 , 提到擢升大宗正丞那一段 , 说在他人可以称得上是个美差 , 仲高升 , 任此职却是不幸 。
在大节上 , 陆游仍不苟且 , 但口气却委婉多了;还称道仲高经此波折 , 能“落其浮华 , 以返本根” , 要向仲高学习 。
陆游入蜀后 , 乾道八年在阆中曾收到仲高写给他的信 , 有诗记其事 。
据《山阴陆氏族谱》 , 仲高死于公元1174年(淳熙元年)六月 , 次年春陆游在成都始得讯 , 遂作《闻仲高从兄讣》诗 。
这一首《寄仲高》的词 , 当是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以前在蜀所作 , 只述兄弟久别之情 , 不再提及往事 , 已感无须再说了 。
上片起二句:“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
”写蜀中与故乡山阴距离之远 , 为后文写思家和思念仲高之情发端 。
“写得家书空满纸”和“流清泪”二句 , 是为着写思家之情的深切 。
“空满纸” , 情难尽:“流清泪” , 情难抑 , 作者的伤感 , 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
作者道不尽的酸楚 , 岂是“家书”能表述清楚的 。
“书回已是明年事”句 , 紧接写信的事 , 自叹徒劳;又呼应起二句 , 更加伤感 。
一封家信的回复 , 竟要等待到来年 , 这种情境极为难堪 , 而表达却极新颖 。
前人诗词 , 少见这样写 。
这一句是全词意境最佳的创新之句 。
这种句 , 不可多得 , 也不能强求 , 须从实境实感中自然得来 。
陆游心境如此 , 感触自心中油然而发 , 正所谓“文章本天成 , 妙手偶得之” 。
下片起二句 , 从思家转到思念仲高 。
“寄语红桥桥下水 , 扁舟何日寻兄弟?”巧妙地借“寄语”流水来表达怀人之情 。
红桥 , 在山阴县西七里迎恩门外 , 当是两人共出入之地 , 词由桥写到水 , 又由水引出扁舟;事实上是倒过来想乘扁舟沿流水而到红桥 。
词题是寄仲高 , 不是怀仲高 , 故不专写怀念仲高专写怀念高 , 只这二句 , 而“兄弟”一呼 , 已是情义满溢了 。
况寄言只凭设想 , 相寻了无定期 , 用笔不多 , 而酸楚之情却更深一层了 。
陆游离开南郑宣抚使司幕府后 , 经三泉、益昌、剑门、武连、绵州、罗江、广汉等地至成都;又以成都为中心 , 辗转往来于蜀州、嘉州、荣州等地在奔波中年华渐逝 , 已年届五十 , 故接下去有“行遍天涯真老矣”之句 。
这一句从归乡未得 , 转到万里飘泊、年华老大之慨 。
再接下去二句:“愁无寐 , 鬓丝几缕茶烟里 。
”典故用自杜牧《题禅院》诗:“觥船一棹百分空 , 十岁青春不负公 , 今日鬓丝禅榻畔 , 茶烟轻飏落花风 。
”陆游早年即以经济自负 , 又以纵饮自豪 , 同于杜牧;而后老大无成 , 几丝白发 , 坐对茶烟 , 也同于杜牧 。
身世之感相同 , 自然容易引起共鸣 , 信手拈用其诗 , 如同已出 , 不见用典的痕迹 。
这三句 , 是向仲高告诉自己的生活现状 , 看似消沉 , 实际则不然 。
因为对消沉而有感慨 , 便是不安于消沉、不甘于消沉的一种表现 。
这首词从寄语亲人表达思乡、怀人及自身作客飘零的情状 , 语有新意 , 情亦缠绵 , 在陆游的词中是笔调较为凄婉之作 。
它的结尾看似有些消沉 , 而实际并不消沉 , 化愤激不平与热烈为闲适与凄婉 , 又是陆诗与陆词的常见意境 。
渔家傲 秋思 赏析题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 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 爱国激情 , 浓重乡思 , 兼而有之 , 构成了将军与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
2.你如何理解“浊酒一杯家万里”?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 , 是词人的自抒怀抱 。
他身负重任 , 防守危城 , 天长日久 , 难免起乡关之思 。
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 , 也就是说 , 一杯浊酒 , 销不了浓重的乡愁 , 造语雄浑有力 。
3.“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将军白发征夫泪” , 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 。
总之下片抒情 , 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 , 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
4.“风景异”的作用“风景异” , 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
5.四面边声连角起 在文中的作用?“四面边声连角起” 。
起谓“边声” , 总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 。
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 , 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 为下片的抒情蓄势
欧阳修的《渔家傲 》的赏析,选一两句诗即可,是哪个 花底忽闻敲两...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 , 始见于北宋晏殊 , 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 ,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
双调六十二字 , 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 , 一个三字句 , 每句用韵 , 声律谐婉 。
②塞下:边地 。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 , 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
角:军中的号角 。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
⑦燕然:山名 , 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
勒:刻石记功 。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 , 出塞三千馀里 , 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
⑧羌管:羌笛 。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
【品评】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 , 连年侵宋 。
由于积贫积弱 , 边防空虚 , 宋军一败于延州 , 再败于好水川 , 三败于定川寨 。
一○四○年 , 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 。
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 , 战后城寨焚掠殆尽 , 戍兵皆无壁垒 , 散处城中 。
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 。
原有数阕 , 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 , 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宋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 。
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 。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 , 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 , 而情中有景 。
这恰与《苏幕遮》仿佛 。
但它的题材与风格却是有别于《苏幕遮》的 。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 , 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 。
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 , 反衬出边地的荒凉 , 这是托物寄兴 。
接着 , “四面边声”三句 , 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 , 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 。
“长烟落日” , 画面固不失雄阔 , 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 , 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 。
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 , 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 , 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 , 他们早已归心似箭 , 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 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 , 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 。
“人不寐”二句 ,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 , 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
不言而喻 , 此词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 , 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 , 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的边塞诗迥不相同 。
但范仲淹到延州后 , 选将练卒 , 招抚流亡 , 增设城堡 , 联络诸羌 , 深为西夏畏惮 , 称“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
此词慷慨悲凉 , 同样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
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 , 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 , 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 , 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
渔家傲意思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 衡阳雁去无留意 。
四面边声连角起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羌管悠悠霜满地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意思:渔家傲① 塞下秋来风景异 , 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 。
③ 四面边声连角起 , ④ 千嶂里 , 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 。
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 。
⑧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 , 始见于北宋晏殊 , 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 句 , 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
双调六十二字 , 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 , 一个三字句 , 每句用韵 , 声律谐婉 。
②塞下:边地 。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
③衡阳雁去的倒文 。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 , 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 声 。
角:军中的号角 。
⑤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
⑦燕然:山名 , 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
勒:刻石记功 。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 , 出塞三千馀里 , 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
⑧羌管:羌笛 。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
赏析: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 , 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
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 揣度大意是说 , 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 , 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 , 是不好的 。
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 , 一方面又 说:“以总帅出此语 , 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 。
”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 。
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 , 写得 “沉雄” , “有排荡之势” , “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 。
夏承 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 , 气概阔大” 。
笔者认为 ,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 , 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 , 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 , 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 , 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 , 在于抒情写景 , 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 , 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 , 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
燕然山 , 即今之杭爱山 。
后汉时 , 将军窦宪追击匈奴 , 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 , 已擦干思乡之泪 , 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 , 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
他尽忠职守 , 不建功勋于边陲 , 虽有时思乡心切 , 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
如此耿耿丹心 , 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 。
秋来风景异 , 雁去无留意 , 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 , 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 。
为何思归 , 是厌弃边塞生活 , 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 。
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 , 令人心寒 。
何况日落千嶂 , 长烟锁山 , 孤城紧闭 , 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 , 孰能无情 。
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 , 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
“千嶂里 , 长烟落日孤城闭” , 此句写得最成功 , 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
写景是为了抒情 。
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 , 燕然未勒归无计” 。
浊酒 , 本是乳白色的米酒 , 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 。
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 。
靖乱之 , 功未成 , 又何颜以上觐朝廷 , 下见百姓?“归无计” , 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 。
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 , 远方羌笛悠悠 , 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 , 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 , 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 。
“人不寐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这1o个字扣人心弦 , 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 , 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 , 而更热爱祖国 , 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 , 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 , 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 , 是很不公平的 。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 , 倒是深得其旨趣 。
李清照的渔家傲 赏析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 , 闻天语 , 殷勤问我归何处 。
我报路长嗟日暮 ,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 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 。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 。
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 。
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 , 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 , 梦游的方式 , 设想与天帝问答 , 倾述隐衷 , 寄托自己的情思 , 景象壮阔 , 气势磅礴 。
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 , 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 , 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 , 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
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 , 不类《漱玉集》中语 。
”可谓一语中的 , 道破天机 。
南渡以前 , 李清照足不出户 , 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 , “飘流遂与流人伍” , 视野开始开阔起来 。
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 , 她曾海上航行 , 历尽风涛之险 。
词中写到大海、乘船 , 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 , 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
词一开头 , 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 , 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 , 景象已极壮丽 , 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 , 则绘景如活 , 动态俨然 。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 , 自然地组合一起 , 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
而“转”、“舞”两字 , 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 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
所谓“星河欲转” ,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 , 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 。
“千帆舞” , 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 , 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 。
船摇帆舞 , 星河欲转 , 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 , 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 , 虚虚实实 , 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 , 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 。
“仿佛”以下这三句 , 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 。
“梦魂”二字 , 是全词的关键 。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 , 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 , 见慈祥的天帝 。
幻想的境界中 , 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
“殷勤问我归何处” , 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 , 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 , 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 , 一气呵成 , 联系紧密 。
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 , 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 。
问答之间 , 语气衔接 , 毫不停顿 。
可称之为“跨片格” 。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 , 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 。
“路长日暮” , 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 然亦有所本 。
词人结合自己身世 , 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 , 只求日长不暮 , 以便寻觅天帝 , 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 , 只用“路长”、“日暮”四字 , 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 语言简净自然 , 浑化无迹 。
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 , 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 , 奋力挣扎的苦闷 。
着一“谩”字 , 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
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 , 欲诉无门 , 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 , 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 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 。
李清照虽为女流 , 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
“九万里风鹏正举” , 从对话中宕开 , 然仍不离主线 。
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 , 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 , 由此而连想到《庄子 。
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 水击三千里 ,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
说“鹏正举” , 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 , 由实到虚 , 形象愈益壮伟 , 境界愈益恢宏 。
大鹏正高举的时刻 , 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 , 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 , 一往无前 , 具大手笔也!“蓬舟” , 谓轻如蓬草的小舟 , 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 。
“三山” , 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 , 相传为仙人所居 , 可望而见 , 但乘船前去 , 临近时即被风引开 , 终于无人能到 。
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 , 吹到三山 , 胆气之豪 , 境界之高 , 词中罕见 。
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 , 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 。
前后呼应 , 结构缜密 。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 , 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 , 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 。
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