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制作茶叶的工序,古人对茶叶的利用( 二 )


茶叶不仅可以染出褐色,为显示出“斑斑痕迹”,茶叶还可用来染“黑” 。在古代,一般称“黑”为“皂” 。并且,茶叶经铁浆煎煮后得“皂”的记载,也多出现于各个地方志中 。民国《双城县志》物产志载:“茶条……叶染皂,色极青 。”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十载:“茶条……叶为黑色染料,俗称山茶条 。”咸丰《盛京通志》、光绪《吉林通志》也都认为:茶条可以染黑色,染黑色的效果比橡斗要好(古人染黑一般会用到含有鞣酸的橡斗) 。
但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在各个地方志中,都说用“茶条”染“皂”,那什么又是“茶条”呢?“茶条”,即为产于四川乐山的一种野茶,且民国《乐山县志》卷七中有明确的解释:“茗子,即野茶,坚可作杵,亦名茶条 。” (大意是:有一种叫茶条的野茶,其枝条坚硬,可以作为洗衣服的木棍或者舂米用的棒槌 。)
说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古代先民“耍小聪明”耍的特别有智慧呢!
【古代制作茶叶的工序,古人对茶叶的利用】历史上古人除用茶叶水直接对纸张染色显历史陈旧感而作伪外,还有对白棉花染色用于冒充“紫棉”的记载 。
首先,何为紫棉?民国《邳志補》说:李时珍老先生在《本草纲目》中把“棉花”称为“吉贝”,且棉花分为白棉花和紫棉花两种 。在民国《嘉定县续志》载:“紫棉,俗称紫花,唯收获较晩而少,故种者不多 。”意思是:紫棉花收获时间晚并且产量低,所以种植的人不多 。清乾隆《江南通志》记载称:棉花,用于纺织,其中一种棉花叫紫棉,紫棉花团大如桃子一般 。通过以上可知,紫棉为棉花的一种,可用于纺织 。但是,紫棉因产地有限、产量较低、收获时间晚于白棉,故“价格高于白棉好几倍” 。
那么,“紫棉”织成的布匹是什么颜色呢?
在《格致镜原》和康熙《金坛县志》卷十六中都有记载:“紫木棉色赭而淡,名紫花布 。”说明紫棉的颜色是淡淡的棕色,故可确定,“紫棉”织成的布匹颜色应也有点偏棕褐色 。
正是因为“紫棉”产量低,织成的布匹价格昂贵,妇女们用红茶叶染白棉冒充偏棕褐色的紫棉纺织成布,并且和真正紫棉织出的布匹基本没有差异 。
这不是小编凭空而论,在民国《宝山县续志》还真有事实为证:“紫棉俗称紫花,收获视白棉较晚而少,故种者不多,然织成布疋价亦稍昂,妇女或纺白棉成纱,用红茶叶配色染之,与真者无异 。”
由此可见,古人真的是用“茶叶水”做出了不少“小聪明”呢!
其实,茶叶染色只是植物染色很小的一部分 。而植物染色就是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中提取植物色素,作为染料浸染织物 。此外,植物染料是天然染料(包括:植物染料、动物染料、矿物染料)中应用历史最久、应用范围最广的染料 。基本而言,古人们所穿的各色服装,也均由植物而染得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使得植物染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消失于大众的视野,而化工染料在服装染色上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
时至今日,新时代的人们对于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又成为了最新选择 。人们开始反思化工染料染色所存在的诸多弊端,从而再次把目光转向了植物染料 。而茶染艺术作为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有茶文化的底蕴,又与近几年所提倡的“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相呼应 。此外,“茶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理念和人文情感,也理应受到更多的传承与保护 。
参考文献:
[1]李维贤,聂贵花.基于茶染早期史料的试验研究[J].染整技术,2015,37(04):10-1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