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逆光的句子

那年月,在记忆中逆光而立,轮廓清晰分明 。它用黑影切割了强烈夺目的光,变成故事的主角 。于是,你睁开眼,最后一次仔仔细细地看清,从此,两忘 。---题 你靠墙坐在阳台冰凉的水泥地板上 。午后两点阳光铺满,你将自己溺在一片温暖之中,字字句句地读着夹在日..
国产老电影《逆光》结尾时候的诗词?大致好像是这样的:朋友啊朋友,你可不要忧愁 。
你说生活像沙漠,因为你心上没有绿洲 。
先做个绿色的梦吧,才会有金色的秋 。
朋友啊朋友,你可不要忧愁 。
你说地上有阴影,因为你总低着头 。
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把黑色的阴影抛在身后 。
挺起胸来,迎着太阳走,把黑色的阴影抛在身后 。
最经典的寒衣节诗词有哪些七绝·寒衣节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
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
七绝.黯神伤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 。
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 。
七绝.寄哀思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 。
忽忆人间房股事,聊将一并寄哀思 。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
七律.思故人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
七律.雪忧鹅毛久见折天颜,鸿雁何曾过北关 。
怎奈雪娥扬海浪,难为单橹破冰患 。
寒衣可到孤门暖?赋象依然百树弯 。
袖手大言争桂魄,襄王再莫恋巫山!五言.寒衣节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 。
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寒衣节(之一)总是在这样的日子让灵魂相见寒气从树梢而来深入我们的内心直至脚下的土地踩着枯叶的脆响在如水的夜凉里行走我们的亲人在寒风里衣衫单薄形容枯槁他们的天堂干净而冷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我们只能在梦里伸手与他们相握在若有如无中寄托我们的爱和忧伤他们含辛茹苦留下我们在这个世界延续梦想留下我们在寒冷到来的时候为他们送上御寒的衣裳我们的亲人付出生命付出大爱我们的亲人索取简单简单的一些纸张然后是纸张的火苗在火苗里教育我们怎样把亲情温习铺张送寒衣(之二)风,卷起十月的伤痛漫过山川河流从故乡一路赶来听的见父亲沉重的脚步和母亲轻轻的咳嗽城市的高楼被泥土的味道熏染满街的花花绿绿是要送给亲人的寒衣虔诚地捧在手里仿佛触摸到了他们冰凉的身体我们的亲人总是逆光而行在太阳的背面隐藏他们的艰难和奢望在无月的今夜赶来和我们无语相对夜已沉静谁在和着一支伤感的曲子迎风念诵虔诚的经文点燃纸张,让温暖镶裹那些美丽的衣裳阵阵火苗象一只只快乐的鸟儿向着父母的家园飞翔
有关“雷峰塔”的诗句有哪些?关于“雷峰塔”的诗句:1. 宋.陈允平《扫花游》(西湖十咏·雷峰落照)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 。
最堪避暑 。
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 。
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 。
日斜处 。
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 。
遥想山寺古 。
看倒影金轮,逆光朱户 。
暝烟带树 。
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 。
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 。
漫凝伫 。
步长桥、月明归去 。
2. 明.马洪《雷峰夕 照南乡子》高塔耸层层,斜日明时景倍增 。
常是游湖船拢岸寻,登看遍,千峰紫翠凝 。
暮色满觚棱,留照溪边扫叶僧 。
鸦背分金犹未了,生憎,几处人家又上灯 。
3. 清.张易《雷峰夕照 步步娇》烟凝暮色和峰黯 。
日映浮屠晚,霞飞阵阵寒 。
树杪流霞,夕阳檀板 。
此际好留连,却如何便解归周缆 。
4. 清.夏叙典《雷峰夕照 金浮图》谁装知浮图?耸秀四启霞窗入 。
开云牖晚烟平,消得黄岩瘦 。
极地擎天阅遍阴阳争斗 。
岁岁雨驰风骤 。
秋毫暮霁,胜迹依旧 。
斜阳漏,玲珑明透 。
翠簨呤龙,宝香喷兽 。
乳鸦冷鸣钟后,落叶飘萧几片 。
翻甃兀立,黄昏无偶 。
归桡远送,倦客频回首 。
5. 清.厉鹗《雷峰夕照 清江引词》黄妃塔颓如醉叟,大好残照逗 。
浑疑劫烧余,忽讶飞光候 。
渔村网收人唤酒 。
雷峰塔名字的由来:雷峰塔之名,则是因为塔建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民间以地名指称,都叫开了雷峰塔,反而少有知道黄妃塔的 。
雷锋塔地理位置:雷峰塔原建造在夕照山峰上,又称西关砖塔,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净慈寺前 。
雷峰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起,林木葱郁 。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意境满天的晚霞与孤鹜融合在一起好像在共同飞翔,秋天的三江五湖之水在远处与天际融为一色 。
十四个字就描绘出一幅极生动的山水画 。
【形容逆光的句子】雨后的天空,乌云消散,阳光又重新照耀着大地.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赏析是本句首先是色彩美 。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
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 。
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 。
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 。
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
其次是动态美 。
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 。
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
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 。
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
其三是虚实美 。
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 。
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 。
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 。
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 。
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 。
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 。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 。
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 。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 。
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 。
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 。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的王定保《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
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 。
阎公初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 。
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诗词引用元代卢挚的散曲《沉醉东风·秋景》: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
散西风满天秋意 。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
有关送寒衣的名句农历十月初一为传统鬼节 。
陕西风俗,是日给故去的亲人烧纸,曰送寒衣 。
当夜,西安街头可见处处烟火 。
地点多在离家最近的路口 。
据说是为了归来的先魂不至迷路 。
也有的直接去墓园坟前祭奠 。
为悼念亡灵,特摘辑寒衣节诗词若干:七绝·寒衣节青烟日落更黄昏,路火千堆处处痕 。
寄与亡魂焚币尽,冥途冷远念家尊 。
七绝 黯神伤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 。
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 。
七绝 寄哀思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 。
忽忆人间房股事,聊将一并寄哀思 。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
七律 思故人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
七 律 雪忧鹅毛久见折天颜, 鸿雁何曾过北关 。
怎奈雪娥扬海浪, 难为单橹破冰患 。
寒衣可到孤门暖? 赋象依然百树弯 。
袖手大言争桂魄, 襄王再莫恋巫山!五言 寒衣节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
处处焚火纸,寒衣节的诗词寒衣节的诗词家家送寒衣 。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 。
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寒 衣 节 总是在这样的日子让灵魂相见寒气从树梢而来深入我们的内心直至脚下的土地-踩着枯叶的脆响在如水的夜凉里行走我们的亲人在寒风里衣衫单薄 形容枯槁-他们的天堂干净而冷是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寒衣节的诗词文章寒衣节的诗词出自我们只能在梦里伸手与他们相握在若有如无中寄托我们的爱和忧伤-他们含辛茹苦留下我们在这个世界延续梦想 留下我们在寒冷到来的时候为他们送上御寒的衣裳-我们的亲人付出生命付出大爱我们的亲人索取简单简单的一些纸张然后是纸张的火苗在火苗里教育我们怎样把亲情温习 铺张--送 寒 衣 (之二)-风,卷起十月的伤痛漫过山川 河流从故乡一路赶来听的见父亲沉重的脚步和母亲轻轻的咳嗽城市的高楼被泥土的味道熏染-满街的花花绿绿是要送给亲人的寒衣虔诚地捧在手里仿佛触摸到了他们寒衣节的诗词默认分类冰凉的身体-我们的亲人总是逆光而行 在太阳的背面隐藏他们的艰难和奢望在无月的今夜赶来和我们无语相对-夜已沉静谁在和着一支伤感的曲子迎风念诵虔诚的经文点燃纸张,让温暖镶裹那些美丽的衣裳阵阵火苗象一只只快乐的鸟儿向着父母的家园飞翔
请问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是谁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
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素称千古绝唱 。
它那强大的艺术魅力究竟来自何处来自于它所赋予读者的一种五彩斑斓的美 一种美的最完美塑造 首先是色彩美 。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
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 。
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 。
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 。
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
其次是动态美 。
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 。
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 。
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 。
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
其三是虚实美 。
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 。
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 。
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 。
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 。
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 。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地面 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 。
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 。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 。
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 。
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 。
此句中,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西湖雷峰塔诗句扫花游(西湖十咏·雷峰落照) 朝代:宋代 作者:陈允平 原文: 数峰蘸碧,记载酒甘园,柳塘花坞 。
最堪避暑 。
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 。
2.欸乃菱歌乍起,兰桡竞举 。
日斜处 。
望孤鹜断霞,初下芳杜 。
2.遥想山寺古 。
看倒影金轮,逆光朱户 。
暝烟带树 。
有投林鹭宿,凭楼僧语 。
可惜流年,付与朝钟暮鼓 。
漫凝伫 。
步长桥、月明归去 。
3.张岱 雷峰塔 闻子状雷峰,老僧挂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 。
4.时有熏风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
”...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意思登快阁 黄庭坚(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赏析】 作于元丰五年(1082),时任太和县知县 。
诗歌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一扫律诗的严整和拘谨,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兀傲的精神意态 。
颔联写景阔远清旷,自古推为名句 。
前人认为多受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李白《秋夜宿龙门香山寺》“水寒夕波意,木落秋山空”,柳宗元《游南亭夜还叙志》“木落寒山尽,江空秋月高”等诗句影响,但也是直摄眼前,自写其景 。
《泰和县志》引元程文海《快阁记》说,赣江自南而来,一路江盘峡束,“至是而山平川舒,旷朗褰开”,所谓“快阁”本也就标明有这般特色,真可谓快阁快景、快诗快语,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