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5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
八.古诗鉴赏歌诀
古诗鉴赏不畏难,考纲要求烂心间 。表达技巧和形象,思想内容加语言 。
素质修养固根本,神游于古想联翩 。诵读咏叹兴会至,语言突破发先端 。
平仄对仗适格律,押韵也使语序缠 。语言风格有特质,术语种类要记全 。
质朴清新别绮丽,简练隽永意味先 。
诗中意象无限广,主客相融滋味长 。离愁别绪托折柳,望月怀远尽思乡 。
竹菊梅兰君子范,春草无涯友情芳 。燕飞世迁夫妻苦,杜鹃啼血寄凄凉 。
蝉鸣高洁虫悲误,鱼传尺素鸿雁忙 。凡此种种难尽举,骚人寓意话衷肠 。
分门别类条理化,意境初解识诗章 。
抒情方式要记清,直抒胸臆显爱憎 。更兼触景生情意,融情入景风雨惊 。
托物言志诗魂寄,尽吐块垒见真情 。侧陪正面静衬动,乐景哀情反相成 。
烘云托月手法老,虚实结合更鲜明 。双关互文兼对仗,铺陈排比并比兴 。
跨过表达技巧隘,评价顺水有乘风 。
思想内容怎评价?胸存类型不驳杂 。写景寄旨表不群,咏物抒怀写高雅 。
羁旅行役寻常见,思亲怀乡拟不差 。故道长亭别情重,多言不忍少旷达 。
怀才不遇思明主,舒啸山水访道家 。咏史写人堪自比,借古讽今漫叹嗟 。
边塞风火燃诗意,或欲建功或挞伐 。对号入座须谨慎,莫让定式缚自家 。
古诗浩淼如烟海,读品思评四步法 。如今识尽个中味,居高临下六分抓 。
如何答好高考古诗鉴赏题一、方法指导 1.理解内容 理解内容,是阅读诗歌的基本要求,是进行鉴赏、评价的前提 。
古代诗歌常见内容有:思乡、怀远、咏史咏物、怀古伤今、离情别绪、春恨秋悲、人生际遇等 。
理解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逐词逐句研读诗歌 。
诗中的关键词语往往直接透露出对生活的感悟,集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诗中的关键词是理解内容的切入点 。
②整体把握意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意境,才能防止以偏概全,才能正确理解形象和诗的含义; ③注意捕捉隐含信息,有的诗句语意双关,有的有“弦外之音”,要结合全诗细心揣摩,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意; ④注意分析诗题,诗题是诗的“眼睛”,分析诗题是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⑤了解古代诗歌多多省略、跳跃与倒装等特点,理解时要适当补充省略成分、调整语序 。
⑥了解诗词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识,也是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需要突破的障碍 。
⑦注意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⑧注意借助注释来理解诗句,进而准确理解全诗; 2.鉴赏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 “鉴赏”是指“鉴定和欣赏” 。
就是要分析出诗歌中使用了怎样的语言、运用了哪些形象和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并评价其取得的效果 。
解答古代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题,要了解一些名词术语,还要注意答题技巧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
几个形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来传达某种思想感情,就是意境 。
诗歌的主题就是在意象的选择与意境的营造中体现出来的 。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就诗论诗,不需引经据典,也不需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
要实事求是,切忌随意拔高 。
...
基础差,如何做古诗鉴赏?另用典题分析 。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 。
在全国语文高考中,古诗词赏析连考了七年,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题量有逐年加大的趋势,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 。
无论从教材角度,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学遗产的角度上,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 “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 。
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
一“细”一 “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
【高考古诗文的答题 有没有优美的套话】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 。
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 。
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2008年高考江西卷)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 。
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 。
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 。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
(2008年高考辽宁卷)〔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
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订鸡斥课俪酒筹旬船莫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 。
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
【参考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
(2007年高考安徽卷)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
秋空一碧无今古 。
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 。
人间多少闲狐兔 。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
【注】①堵:座 。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
③轩举:意气飞扬 。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 。
“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 。
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 。
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2007年高考湖北卷)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 。
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
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是诗歌的答题方法①先答这个字 词 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归类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
(3)对比 。
(4)白描 。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
(2)比喻 。
(3)拟人 。
(4)夸张 。
(5)双关 。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
(6)用典 。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
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5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
...
诗歌类高考题如何答,答题技巧讨论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表现手法比如用典故、烘托、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双关法等等 。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拟、设问、反问、反复比喻、借代等等的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
复习时你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性的知识 。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和特点,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就可以了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并且能指出它的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
总之来说,鉴赏古代诗词,重点要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细读标题和注释;分析此情此景下的意境 。
细细的品味意境,最后联系到作者 。
2.弄清技巧,能很快把握形象特点,辨析表达技巧 3.概括诗歌主旨,联系当下背景,能分清主次,然后再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评价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紧扣要求,万万不可不可泛泛而谈; 第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不能单一的考虑一方面,这样可能答出来会导致回答片面化 。
第三是推敲用语,用语要准确、简明、规范 。
这样子基本就可以啦,祝你好运哦
怎样才能找到古诗词赏析的选择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赏析】: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象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 方 。
提问/此诗作者在什麽心镜下写成的?A.闻笛思乡 B.赏景 C.玩物 D.忧国选A
怎样做好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考前准备阶段,扎稳基础 。
首先是掌握必须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 。
在古诗中春风秋雨、明月彩霞、江南花鸟、塞外黄沙,甚至金戈铁马、红粉女娃,文房四宝、琴棋书画、亭台轩榭、诗酒文章、历史掌故、轶事趣闻,总之,只要能够入题的,无不被诗人纳入诗中,而且赋于中国味的深意,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扩大阅读面,尽可能地多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了解古人的生活经历,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处境和心境,以便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 。
其次是熟练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
古人写诗常用比喻、对比、比拟、夸张、借代、象征、暗示、典故、衬托等手法,委婉地表达感情 。
我们平时多注意它们的用法和特点,阅读时多加注意,就能较容易地领悟作者的本意,准确地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
二.临场鉴赏阶段,把握要求,有的放矢 。
首先,从内容的角度将诗歌归类 。
一般说来,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 。
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
咏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 。
或为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借古讽今 。
战争诗要么表现保家卫国的豪情,要么表现舍身杀敌的壮烈,要么表现战士凯旋的豪迈,要么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揭露战争带给亲人、家乡、人民的苦难,控诉封建统治者发动战争的罪恶 。
边塞诗则为对边塞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 。
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行役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
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言志诗(包括山水田园诗,隐逸诗等),往往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者表现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复杂怀感,或者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对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
有的则借景(物)来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自己高尚的本质 。
把握了诗歌的内容和题材,在答题时就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
其次,努力探寻题目中隐含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
一是分析标题,确定作者表述的对象 。
如2002年高考题《春夜洛城闻笛》,我们可以发现标题给出了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 。
而陆游的《剑门道中遇微雨》,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信息 。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稍微思考一下:作者为何而写?写的是什么?便可把握主要方向 。
二是阅读内容,寻找与试题有关的词句,将诗眼提取出来 。
弄清诗歌的意象,再回头探寻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趣 。
如:2003年高考题选王维的《过香积寺》,考题围绕“诗眼”二字做足了文章,先问:“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然后再问“为什么?”如果我们在这点知识不能过关,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找出答案,将诗歌的意境赏析出来: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相馆在青松上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
“咽”、“冷”两面三刀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
再看赵师秀的《约客》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前句写出对客人失约的强烈不满,而“闲敲”二字看似“闲”,却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等人的万分焦急 。
王建的《雨过山村》,也是如此,首联的“一两家”,准确地写出了山村居民点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点 。
而“妇姑相唤浴蚕去”后,只剩下中庭的栀子花在静静的开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 。
借景写人,以闲衬忙,以静衬动 。
全诗的意境便展现出来了 。
总之,找出诗歌的意象,这是鉴赏的起点 。
体会诗歌的意境,是赏析的关键 。
三是借助诗歌的标题、序言、注释等资料,寻找答题所需要的信息 。
这一点虽然简单,但千万不能忽视 。
其三,反复诵读全诗,体味诗歌的语言特点 。
一般说来,诗歌语言常见的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清新 。
表现为语言新颖,不落俗套 。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如此 。
(2)、平淡 。
也称质朴 。
表现为使用白描,不加修饰,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 。
如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
”如画一般的山村之夜在作者的笔下如此宁静,如此祥和,而如此生动地展现出来 。
(3)、绚丽 。
主要指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情思 。
如李商隐的《板桥晓别》:“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
”本来是一次生活中常见的离别,经过诗人那特有的奇幻绚丽的语言,便将现实与幻想融为体,创造出色彩缤纷的童话般的幻境 。
(4)、含蓄 。
指意在言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 。
如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
”诗人托事于物,以登乐游原起兴,说到望昭陵便戛然而止,不再多说一字,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盛世的追怀,对自无所施展的悲愤,无不包括在内 。
(5)、简洁 。
指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十个字便将幽居的特点托出 。
...
高考古诗答题技巧?? 有什么类型的古诗??怎么问 ??怎么答啊?...(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
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
我是怎样答高考语文试卷的 朋友,我有一些不错的资料,用这些材料提供的方法对付高考诗歌鉴赏应该没问题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例析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 。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答题示例: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
(3)对比 。
(4)白描 。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
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 。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
(2)比喻 。
(3)拟人 。
(4)夸张 。
(5)双关 。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
(6)用典 。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早行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陈与义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答题示例:春怨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
“啼时惊妾梦,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
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2)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