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森林公园千年榕树 自然笔记福州的榕树( 二 )


福州的榕树、林木,为人们细心地保存着若干史迹,感受那蹉跎岁月中的辉煌 。闽越王无诸在汉初于福州建冶城,旧址在今鼓屏路一带,此福州古城也 。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如屏风挡住了北来寒流,又称屏山 。山林中有大榕,根深叶茂,气根扶持,有社稷安定之象 。其东麓为冶山又名泉山,小山也,无诸在此筑城 。此地山环水绕,百泉会一池,汩汩而有声,传说欧冶子在此铸剑,又称欧冶池 。今尚留一池有水,怀想者可临池一叹 。冶城既成,闽越国即禁止在屏山采樵 。元代萨天锡有《越台怀古》诗:“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 。”
福州榕城之称起于何时?史论家一般认为始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张伯玉主政福州时 。当时福州城内河沟众多,居民得用水之利,却也饱受旱涝之苦 。为什么?堤岸无保护之草木也 。加上气候炎热,每到夏天满城火辣辣的骄阳,居民得热病者众 。张伯玉走访里巷,得知榕树生长快、冠幅广,根能固岸,荫可送凉 。便发出告示:“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岁暮不凋 。”张伯玉带头在州衙门外种榕树,并与民共劳作,是时福州,种植榕树成为社会风潮,此风潮因为有利于百姓有利于社会进步,而成为福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福州的精神得以传承至今 。张伯玉“编户植榕”后,据方志记载:福州一城“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者暑不张盖” 。自此榕城之名大张 。名字的命名力是如此准确、美丽而又有穿透力,它同时包涵了社会进化及推动这一进化的人物,彪炳史册者,代有其人:福州首任太守为晋人严高,在张伯玉之前,闽王王审知筑夹城以护城扩地,为编户植榕提供了基础;人才之盛在有宋一代尤为突出,蔡襄、程师孟、曾巩、梁克家、赵汝愚、辛弃疾、陆游、真德秀等均与福州、闽地相关,闽山闽水间留下了他们虽已远去、却不会消逝的背影 。这些并不完整的列举,已经使今人惊讶:如此之众的名人在一地相继为官,相继植榕,在榕树下论古今,说民生,咏诗文,幸哉!福州 。
榕城得名,最早见于福州文人、五代官员翁承瓒的诗句中 。唐天复四年(904),翁承瓒受命回故乡册封王审知,离开福州时,王审知送至新丰堤(今台江区境内)饯别 。翁承瓒恋乡恋土酒后赋诗,诗题为《甲子岁,衔命到家,至榕城册封,次日闽王降旌旗于新丰市堤饯别》 。榕城这一名字在诗题中、在不经意间出现了,或许唐代便有榕城说,或许翁公一时兴起而发明,但其时福州榕树已为它树先,光天化日之下,它的个性张扬而独立 。
李拔与“榕德”
时至清代,国运日趋坎坷,丛山峻岭及其上的森林大木却从容依旧,独善其身故耶?不问世事故耶?然不能不记的,正是在有清一代,榕树开始并完成一个华丽转身 。转身者何?榕树从固岸、遮阴的物质用途,到人在对榕树作为风景欣赏时的细察联想,进而对榕树精神的挖掘,“榕德”一词的发明和提出,从物质到精神之演化故也 。当时官员以“榕德”自律,是史所未见的“榕儒”结合,是充满想象力的儒家文化的表现 。是以故,后人才可以说,榕树首先是树,但不尽是树,榕树也是某种精神的寄托或者象征 。可以说,榕树文化之发明不在今人而在先人也 。
乾隆年间曾任职福宁、福州的知府李拔,自谓:“某,西蜀庸才,起自田间,于民生利病之源,知之甚悉 。”李拔自认“西蜀庸才”,世上不见无真庸才自认庸才者,唯有真才实学者方敢自嘲为“庸才”也 。李拔被后人称为一代贤郡守,万世师表人,有德政在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拔在福宁知府任上,以榕为范广施德政,筑城垒墙以御海盗,踏勘长溪河三坝崩坍处,拨款修坝,以治水患 。次年调任福州知府,倡导水利,开挖河道,在官道上遍植榕树 。继福宁蚕桑之业,亲力亲为于府衙后院辟地种桑,乡人称奇,只见太守草鞋短褐,俨然一老农也 。自此“良丝厚茧,俱有成效” 。又推广至民间,将蚕种及缫丝工具分发到乡县,先试种后推广,既得丝绸可衣,又有钱财之利,农人欣然 。福州一地,贤者接踵,而无不以“榕德”自律,清人钮琇《补榕说》谓:“唯榕善蓄,则仁足庇物……榕之德备矣,皆居官者所宜取则也 。”李拔著《种树说》《种棉说》《蚕桑说》 。又重建府学明伦堂,兴文楼,堂前有榕荫巨然,楼外有气根飘拂 。屈大均谓:“榕,容也 。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 。”古籍有记:“闽知养蚕,实自拔始,功尤伟矣!”后来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李拔与有功焉!他的为官准则是“视百姓如家人,视民事为己事” 。他种榕植树,改良土壤,庇荫民生,在《榕荫堂记》中李拔称:“在一邑则荫一邑,在一郡则荫一郡,在天下则荫天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