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属于哪个市( 二 )


西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 。高祖二年(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 。高后二年(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 。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 。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 。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
西晋废细阳 。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 。宋、齐属西汝阴郡 。
北魏太和间(477年―499年),废宋县 。梁置陈留县 。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
宋开宝六年(97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 。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 。绍兴末陷于金 。金亡,复归宋 。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 。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
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属亳州 。雍正十三年(1735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三年(1914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 。
1948年全境解放 。成立太和县 。1949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 。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 。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 。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
【行政区划】
1、区划沿革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太和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478堡 。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黄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 。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黄、板黄、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太和县设19区 。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
1956年,太和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 。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太和县64乡并为45乡 。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
1958年9月,改太和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 。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 。太和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太和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太和县成立20个公社 。至此太和县设33个公社 。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太和县设13区(镇) 。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
1985年,太和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
1986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 。至此,太和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 。1992年,太和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20个镇和11个乡 。1994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