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国栋
立春已过,济南的又一个冬天悄然远去 。在人们心中,济南的冬天,总和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连 。
那是一个戊戌年的腊月二十三,伴随庆贺小年的鞭炮声,京师西北部的小羊圈胡同,一处满族人住的院子北屋的东间,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当天是那个冬季的最后一天,立春前一日 。父母便给他取了个吉利的名字:庆春,这便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老舍 。按照公历,他生于1899年2月3日,距今已124周年 。
文章插图
上世纪30年代初,老舍结束五年执教生涯后离开英伦,途经新加坡做短暂停留后回到北平,在家里只有三个月,便受聘于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国学研究所来到济南,加上后来他又回齐大短暂工作,他在济南客居长达四年零三个月 。老舍夫人胡絜青后来回忆说,老舍不止一次谈到从他回国到抗战爆发之前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他说济南是他的第二故乡 。的确,他在这里度过了大半个蜜月,有了大女儿,并以济南简称给女儿取名舒济 。他遍游济南山山水水、大街小巷,还结交当地学者、画家、拳师、艺人、商贩和车夫等各界人士 。在济南的岁月里,他精力旺盛,创作颇丰,写出了百余篇(部)文学作品,其中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幽默诗文集 。他对济南不吝笔墨,写济南的散文比写他家乡北京的还多 。可以说自刘鹗所著《老残游记》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哪一位文学巨匠像老舍这样如此热爱济南,如此讴歌济南 。
从文学成就角度看,老舍最重要的作品无疑是小说和话剧 。而他的散文中,写得最好,影响力最大,也最令济南人心仪和感动的非《济南的冬天》莫属 。他将这座“冬天是响晴的”古城,这座“放在小摇篮里”的古城,这座“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古城,写得如诗如画,鲜活而生动,温情且浪漫 。
《济南的冬天》原非独立的文章,而是节选自原名《一些印象》的长篇散文,有关冬天的这部分内容作为该篇续五,首刊于1931年5月《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七期 。但此文何时有了《济南的冬天》之标题,又何时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原来我并不知晓 。费几番周折,经朋友帮助,终于在北京找到答案 。
1951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工农速成中学语文课本》,其中第一册第二十七篇,也是最后一篇课文便是老舍《济南的冬天》 。课文后面还附有注释、提示和练习等 。提示无疑是启发式教学的需要,上面写道:“这篇写的是一个地方一个时候的景物,你读了觉得可爱吗?我们祖国的河山是极富丽的 。高山、大河、平原、草地、沙漠、海洋、农村、都市的不同的景物,你知道的多不多?找些地理的书和游记看看” 。这也是《济南的冬天》首次进入中学教材,以后几年该课本曾多次再版和修订 。
文章插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工农速成中学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 。1950年,当时政务院正式批准全国各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招生对象是“十八岁以上,三十五岁以下,具有相当于高小毕业文化水平”的工农干部 。到1954年底,全国已有84所工农速成中学,1168个班,在校学生5.1万人 。1955年秋季停止招生,1958年后工农速成中学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济南的冬天》再次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入中学语文通用版教材,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人民教育出版社最初由作家、出版家、教育家叶圣陶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他决定由王泗原主编、吴若正助编这套工农速成中学语文课本 。王泗原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精通古典文献,出版过《楚辞校释》《古语文例释》等专著,曾参与《辞源》终审,深得叶圣陶赏识与器重 。而叶圣陶与老舍机缘很多 。两人相知于1927年,当时叶圣陶在上海与郑振铎交接《小说月报》的主编业务,而老舍在伦敦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赵子曰》,发回国内在《小说月报》上分九期连载,叶圣陶编辑了一多半,他尤为欣赏老舍口语化和幽默的写作风格 。两人谋面相识是在1934年的上海 。抗战开始后,两人都奔赴西南大后方,还都是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改称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的发起人和骨干成员 。1942年,叶圣陶又一度在南迁到四川成都的齐鲁大学兼课,与老舍成了前后脚的同事 。《济南的冬天》之所以能够入选新中国第一批中学教材,可以说是三位大家相互成就的结果,最终也成就了济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