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妙勇安汤组成,四妙勇安汤是谁创的( 二 )


汉代华佗《神医秘传》曰:“此症发于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痒而后痛,甲现黑色,久则溃败,节节脱落 。”并创立四妙勇安汤 。至今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脱疽仍有一定疗效 。
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 。”提出了手术清创的方法,与现在的蚕食式清创基本一致 。
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对脱疽有详细的论述,曰:“夫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凡患此者,多生于手足……其疼如汤泼火燃,其形则骨枯筋练 。”总结出“和气血,补脾胃……滋津液,壮肾水”等治疗原则 。创立解毒济生汤、阴阳二气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剂及手术清创、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 。丰富了辩证论治的内容 。
明代《景岳全书·脱疽》篇引薛立斋言“此证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积毒所致,或不慎房劳,肾水枯竭”而致 。又曰“盖死肉乃毒气盛而拒绝营气所致 。况,至阴之下气血难达”
清代邹五峰所创的顾步汤,对后世研究治疗脱疽仍有一定指导意义 。
清代祁广生《外科大成·脱疽》载“于未延散时,用头发十余根,缠患指本节尽处,扎十余转,渐渐紧之 。随用蟾酥饼放原起米粒头上,加艾灸至肉枯疮死为度 。次日,本节尽黑,方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指徐顺取下 。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 。余肿以离宫锭子涂之 。次日,倘有黑气未尽,单用蟾酥饼研末掺之,膏盖之,黑气自退,其脓自生,用红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 。”这些手术方法对清除坏死组织仍有参考价值 。
《康熙字典》注曰“疽者,五脏不调之所致,阴滞于阳则生疽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在重庆等地成立脉管炎研究机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3 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
(1)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 。(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痉挛 。(3)激素水平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失常 。(4)霉菌感染 。
另外,我经多年观察,许多病人发病前患足曾有外伤史,有些曾伤于数年前,甚至10余年前 。故认为外伤引起血管内瘀血及慢性迁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一 。
以上诸因素造成中小动静脉痉挛,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导致血栓形成,甚则闭塞血流,肢端血液供应障碍,是脉管炎的主要病机 。
中医认为
(1)寒湿侵袭,凝滞脉络 。(2)外伤血瘀,阻滞脉络 。(3)情志失调,气滞血瘀 。
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
我的认识
如任老言“痰饮的停留壅塞的病理,与血栓形成,颇有类似之处”(《任应秋论医集》) 。脉管炎因其寒湿、外伤之病因,血管痉挛,血栓闭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发紫的症状,与中医风邪、痰浊、瘀血理论有一定相似之处 。
4 症状
临床表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 。病变多从单侧下肢开始,逐渐发展成双侧,甚至累及上肢 。根据病变发展大致可分为三期 。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发凉、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轻度酸痛 。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一会后疼痛可消失,再行走一段后又可发作,即“间歇性跛行” 。部分病人有游走性浅静脉炎 。患足皮肤轻度苍白,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减弱 。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冰凉,持续性疼痛,夜间为甚,剧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弯膝抱足而坐,或将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缓解 。患肢皮肤苍白,或出现潮红、青紫及紫斑 。皮肤干燥,趾(指)甲增厚脆裂 。小腿肌肉萎缩 。患侧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