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真的是因为七步诗吗?

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虽然在人才的选用上打破传统,唯才是举,但在确定接班人这件事上,还是接受了贾诩等人的建议,遵守了“立嫡以长”的旧制 。当时除了英年早逝的曹冲外,曹植是曹操最有才华的一个儿子,曹丕成功接班后,怎么能放心留曹植这个隐患在身边呢?
其实曹丕的担心不无道理,不仅在曹操未确定继承人时,曹植有大量的支持者,甚至在多年之后,曹植的这种威望依旧存在 。就在曹丕的儿子曹叡继位的第三年,一次曹叡去了长安,在洛阳就传出了曹叡驾崩,群臣要拥立曹植为帝的谣言 。可以说如果曹叡没有及时返回洛阳,真就有可能出现群臣拥立曹植的情况,而且当曹叡返回洛阳后,由于传谣言的人太多了,以至于无法找出源头降罪 。这些都说明了曹植的存在,确实是对曹丕和曹叡父子俩的统治地位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
这样看来,《三国演义》中曹植为了躲过曹丕的迫害,在大殿之上七步成诗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七步诗》最早是出现在南朝时期成书的《世说新语》中,其原文为:“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 。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其中描述的过程和我们熟知的典故大致相同,而根据诸多史料记载,曹操死后,曹丕想找借口除掉曹植也确有其事 。
可曹丕和曹植之间是否真的有“七步成诗”这样惊心动魄的对峙,还有待考证 。仅从《世说新语》中,我们也可以找出其破绽,历史上曹丕想要除掉曹植,发生在曹操刚刚去世不久 。而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则是在太和三年(229),当时曹丕已经去世三年了 。由此可以看出,《世说新语》所记录的曹植“七步成诗”的这段历史是不严谨的 。想来也是,如果曹丕真的想要置曹植于死地,又怎会用曹植最擅长的作诗来为难他呢?
《七步诗》之所以被当做曹植所作流传至今,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描绘的历史场景是禁得起推敲的,诗中所写的“煮豆燃萁”和当时曹氏兄弟的实际情况也十分吻合 。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加上兄弟阋墙的噱头,就很容易被人所接受 。《世说新语》之后,曹植和七步诗的故事逐渐成为小说的重要素材,也由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
而成书更早,取材更严谨的《三国志》对曹氏兄弟之间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旨意,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 。其年改封鄄城侯 。”可见兄弟二人的冲突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七步诗》,而是曹氏兄弟二人的生母——卞皇后 。
卞皇后是曹操的第二任妻子,曹操的原配夫人因曹昂之死与曹操决裂后,其成为曹操的正室,有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四个儿子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正是在卞皇后的庇护下,曹植才逃过一劫 。
【曹丕为什么不杀曹植?真的是因为七步诗吗?】逃过一劫的曹植并没有按照其自己的想法施展他的抱负,而是被不断贬迁到各地 。两汉时期,诸侯叛乱、外戚专政、宦官专权走马观花般上演,曹魏作为崛起于东汉末年的政权,对于诸侯的管理十分重视,不但不给兵权,还频繁迁都 。黄初二年(221)曹植被贬为安乡侯,当年又改封鄄城侯 。第二年被封为鄄城王 。第三年就又被徙封雍丘王 。曹叡即位后,太和元年(227)曹植徙封浚仪 。太和二年(228)返回雍丘 。太和三年(229)徙封东阿 。当然,在曹操和曹丕制定的诸侯政策下,这些诸侯“名为藩王,实则囚徒”,频繁的徙封也不仅仅是针对曹植个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