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礼记》
【释义】广泛地学习,深入地追问,周密地思索,明确地判别,切实地践行 。
【原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延伸】博、审、慎、明、笃,五个字很好地诠释了学习治学求进的道理 。
“知”是基础、是前提,“行” 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如果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律已修身结合起来,与发展实践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那么所谓学习就可能会走入虚幻的歧途,难以做到学以润德、学以修身、学以创业,难以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
首要博学,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次为审问,刨根问底,吃透精神,认清实质 。三为慎思,辩证思考,探求真谛,把握规律 。四为明辨,辨别是非,分清黑白,判定真伪 。五为笃行,践行所学,锲而不舍,成就卓尔 。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还是学习某种技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 。“有弗学”的意思是要么不学,学就要学会;如果学了还不会,“弗措也”,也就是说绝不放弃 。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的,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 。只要有这种韧劲,哪怕开始时迟钝一点,也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
【感悟】学是为了用,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这就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就是要向学、善学、会学,就是要学会学习、聚焦学习、享受学习,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
“学问思辨、身体力行”,两者相加则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
值得注意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并不只是单向的前进,更是一种往复促进、循环递进的过程 。这种为学过程中的良性循环,教会我们学用相长、学无止境,定会成为一种经世致用 。
【博学之,审问之的下一句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渊源】《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