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形成的原因( 三 )


黄河的下游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 。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 。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 。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 。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 。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历史 。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236公里,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 。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206.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 。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 。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 。据调查1949~1958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 。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 。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 。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 。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

【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形成的原因】以上就是关于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形成的原因的全部内容,以及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形成的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