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住窑洞有什么危害 窑洞的特点及其好处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 , 是独特的民居形式 , 是陕北农民的象征 。具有十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这里 , 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过去 , 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 , 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 , 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

垂直高度达二三十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 , 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 。同时 , 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 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 , 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 , 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式 。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 。

陕北延安窑洞 , 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 。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 , 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

窑洞防火 , 防噪音 , 冬暖夏凉 , 既节省土地 , 又经济省工 , 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

01窑洞的产生与农耕文化

庆阳 , 地处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 , 气候温和 。古称北豳 , 习称陇东 。历史悠久 , "周道之兴自此始" 。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 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更是绚丽多彩 。有着悠久历史的庆阳 , 他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积累丰富的 , 要了解窑洞发展就要追溯到远古农耕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 , 窑洞像一位母亲 , 亲历着朝代变迁 , 看着她的土地成长 , 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 , 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 , 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 。

早在二十万年前 , 已经有人类在庆阳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 。周族重视农业 , 《汉书·地理志下》有:"其民有先王遗风 , 好稼穑 , 务本业 , 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 。在夏朝在太康失位之时 , 不窋承袭其父后稷的官位 。太康政乱破坏农业生产 , 不窋遂率领族人来到庆阳 , 在此定居 , 不窋用自己种庄稼的技能 , 教民稼穑 , 日出而作 , 日落而息 。《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 。

周族历经从不窋到鞠陶、公刘三代 , 发展了农业生产 , 创造了周的灿烂文化 。《甘肃省通志》里庆阳人有"好稼穑务本业 , 有先王遗风"是他们的功绩 , "陶复陶穴以为居"是他们的功绩也为自己提供了保障 。原始人所住地穴皆是自然而成 , 没有阳光 , 阴暗潮湿、又时常有野兽的危害 , 对人类生存十分不利 , 生活没有保障 , 也因此不利于发展 , 在不窋执政时 , 鞠陶负责挖窑洞 , 所谓"陶复陶穴"就是周人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而挖的两种形式的窑洞 , 古代窑与陶相同 , 有了窑洞 , 人们就不再苦于野兽袭击 , 安全有了保障 , 开始定居生活 , 农业才因此而大力发展 , 窑洞便是农耕家园 。

02窑洞人民在生产生活上的习惯至今不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