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俗文化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二 )



肉食首要来历于豢养的猪和黄牛 。猪肉喜好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和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路食用 。

稻田养鱼是一般吃鱼的首要来历,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出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都是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



酒是阿昌族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建造的甜酒,伴有浓烈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晚年人多饮白酒 。大大都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建造烧酒 。

阿昌族人喜食酸味食物,首要有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

酸食是阿昌族的逐日必不行少的菜肴,是常见的酸食物是酸笋和酸腌菜 。腌酸笋的季候在春秋两季,当竹笋发出嫩芽,长出约30公分高时,便可连根砍下,剥去笋壳,切成笋丝或笋片,放于陶罐中,撒上盐巴,置于火塘边,烘烤数日,酸味即出,便可随食随取 。酸笋可单独吃,也可和其余鱼肉、蔬菜一路煮着吃,其味鲜美,凡食者无不称道 。

阿昌族的过手米线 。即火烧生猪肉米线 。做法是将猪肉在火上烘烤成半熟,剁细斩茸,用酸醋拌熟,再加上碎花生米、猪肝、猪脑、粉肠各类调料,如蒜、辣椒、芫荽、豆粉、姜等,吃时把米线掐在手掌心,再放肉馅,拌和一路吃,故名“过手米线” 。

该米线优柔、平滑、不结团、不粘手,肉馅拌下去,不沉底,也不浮头,匀称地散布在米线中,味道鲜美,酸辣适口,别具风味 。

阿昌族日食三餐,喜食酸性食物 。已往青年男女有嚼烟、槟榔的风俗,牙齿每每被染成玄色,故又有“齿黑为美”的旧俗 。

典范食物首要有:凉拌芹菜糁、冷冻、酸(火 巴)菜、过手米线 。



糯米粑粑和过手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物 。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净水浸泡半天阁下,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 。糯米粑粑优柔细嫩,口感极好 。多余的粑粑则摊天芭蕉叶上,边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适口,令人百吃不厌 。“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物,用户撒产地上等米压榨成米线,用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盐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搅拌匀称做成调料 。吃时,洗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 。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富厚,易于消化,回味无限 。



阿昌和佤、傣、景颇、崩龙、德昂等民族都有嚼烟的风俗 。据阿昌族民间传说:以前,有一母女俩相依为命 。不意,女儿刚成人,母亲就不幸归天了,女儿嚎啕大哭,痛不欲生,她茶饭不思,在妈妈坟上哭了三天三夜 。第三天,坟上长出了一棵水灵灵的烟树,女儿嗓子渴,掐来一片嫩叶放进嘴里,嚼来又甜又有味,纳闷一下消散,疲惫也消散了 。其后,女儿每当望见烟叶,忖量起忘母,总要掐点来嚼 。搭档们见她嚼得津津有味,也随着嚼起来 。其后,嚼的人越来越多,嚼烟成了她们驱除疲惫、消闲解闷的好方法,甚至成为嗜好和待客之道 。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很多精良的传统礼节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用饭谦虚上座,如客人年青辈分小可谢绝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谦虚就接管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品茗否,隐讳客人不接管;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飞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以致唱劝饭山歌抒怀,暗示接待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