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被称为什么 七月初七是什么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 。相传牛郎百思特网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七月初七,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会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百思特网 。
■穿针乞巧
《宋人七夕乞巧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
■喜蛛应巧
《针楼乞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喜蛛,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伤它 。
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放在果盆上,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
■投针验巧
五代/北宋,《乞巧图》局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
“投针验巧”就是提前一晚取“鸳鸯水”(白天和夜晚取的水混合或者河水和井水混合)倒在盆里,水在盆里露天一夜加七夕白天晒一天,水面就会依稀生成薄膜状物质 。这时候拿缝衣针轻轻放在水面,针浮在膜状物质上,观察针在盆底的倒影 。针影如果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如果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
■为牛庆生
唐,韩滉《五牛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七夕也是儿童的节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因为民间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自己的皮刨下来,驾着牛皮去见织女 。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
■供奉磨喝乐
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磨喝乐,是天龙八部中“摩睺罗伽”的音译,也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 。在宋代东京街头,每逢七夕,这种玩偶会卖得特火 。早期的磨喝乐是用泥塑,后来也有以其他材料制作的 。
■拜织女、拜魁星
清,《雍百思特网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七月乞巧》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民间传说织女编织云彩,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因此凡间的女子便在七夕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
女子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拜魁星 。古代,科举中出类拔萃者也被称为“魁甲”,男子们拜魁星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 。
■吃巧果
至于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因“巧”和 “桥”谐音,人们认为在七夕这天吃巧果,不仅能帮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而且自己的心愿也能通过“巧”(桥)来实现 。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 。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当时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
七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仰望星空
女子拜织女求智慧和巧艺
男子拜魁星求科举高中
这一天人们祈求
有情人可以终成眷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