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奉公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孔子能成为后世学者眼中的至圣先师,与他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有教无类”可以说就是孔子教育理念的重要内容 。孔子的这句话也被收录进了《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八章流传后世 。其原文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子曰:“有教无类 。”
可以说孔子的这句话是流传最广的几句话之一 。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其实并不一致,目前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两种 。
一种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论是贵族、平民,地位有差别,还是中原、夷狄,身份不同,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 。本章的译文就是,孔子说:“人人都要接受教育,不应该分什么类别”;
【克己奉公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第二种则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聪明的、愚笨的、孝顺的、不肖的,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最终达到人人向善的结果,这就是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 。本章的译文就是百思特网,孔子说:“通过教育可能消除人与人的差异(使人人向善) 。”
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是,“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人性本善,而后天的习气影响,有了善恶之分,故通过君子的教化,则可使人人皆回复向善,所以不应该分什么善恶 。这种解释是比较接近第二种解释的 。朱熹的这种解释是比较契合他所处的时代要求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对其它思想、学派极尽打压之能事,所以才会认为只有通过君百思特网子的教化,使人向善才是正途 。问题是何为善、何为恶,标准由谁来定,不能总由儒家你一家说了算吧 。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看,西周时期,教育主要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得到受教育的机会的,一方面与社会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与当时知识传播的难度也是有关系的 。到了孔子的时代,战乱频仍,礼崩乐坏,各国都开始大力培养人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是提出了通过教化民众,增加国力、维护统治稳定的治国方策,而且当时竹简开始大范围的使用,使知识传播更加便捷 。孔子在这种环境下提出“有教无类”,主要想表达的还是无论贵族还是平民,不论是华夏还是夷狄,都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 。这种解释比较接近第一种百思特网解释 。而且这种解释应该更接近孔子的本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