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身在何处今成谜 阳关在哪里

阳关在哪里(阳关身在何处今成谜)
“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身在何处今成谜,古人今人观点难统一!唐人送别都到长安灞桥,王维送别元二,为何跑到咸阳?
1/送元二使安西


古人的送别诗中,给人留下影响最深的佳作之一,当有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王维写给朋友元二的 。元二何人?史无记载,应该是个职位不高的京官,元姓,行二,所以王维呼百思特网其为元二 。“使”就是出使,指接受皇命(或朝廷之令)出京办事 。“安西”,为唐代安西都护府之简称 。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640年)在西域设立的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


好朋友要离开都城长安,远赴西北前线办差,身在长安的王维依礼应置酒饯行 。王维一路将元二送到渭城(即秦代咸阳古城,汉改渭城),把酒话别,至晚不休,二人又留宿咸阳,在小旅馆中彻夜长谈 。天明时分,屋外下起了细雨,被朝雨一洗,街道净洁,街柳清新,当此良辰美景,王维又把酒相劝,与元二频频举杯:“老元啊,再喝一杯吧,你此去路途遥遥,出了阳关,你就是想这样喝,也没有老朋友这样相陪了!”
2/渭城柳色诗的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 。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王维此诗写成之后,得到广泛流传,并被人披以管弦,是为《阳关三叠》(古琴曲),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所以,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还有几个别名:《阳关三叠》《渭城曲》《赠别》 。
诗中的“柳色”并非只是抒写眼前景,更多的是在抒发别情 。因为,在古代心中,柳树象征的就是离别,所以,才会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 。古代的亲友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此俗古已有之 。比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中描写的,就是一个返乡老兵回忆别离亲人时的柳色的 。


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更是客观地描述唐代长安的这种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 。离京东去之人,亲友惜别灞桥 。元二此次是西去,百思特网所以,王维将送别之地,选在了西去长安50里的咸阳 。
3/西出阳关王维诗中“西出阳关”之阳关,是我国古代陆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交通咽喉 。正因为如此,常常受到西北游牧民族的袭扰 。汉王朝为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才设关据守 。大概方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其位于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 。


“(阳关)在县(寿昌县)西六里 。以居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 。阳关本汉置也,渭之南道,西趣鄯善、莎车 。后魏尝于此置阳关县,周废 。”(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阳关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阳关与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