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三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文章插图
或许,还有一部分人会由这部片子开始反思后工业时代下传统文化精髓的飘失 。当粽子、年糕、汤团,诸如此类的节庆食品进入到工业化的生产车间,饱含祖先餐桌记忆的文化象征意义逐渐从庆典食事中剥离出来,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食单 。庆典仪式的繁琐细节渐渐飘失在现代化的大超市和城市化的食肆酒楼,而片中那些在远离尘嚣的村落中尚且保存的古法和食俗,事实上也正在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慢慢消解 。尽管添加剂可以营造出千变万幻的口味,然而传统食品的情感维系趋向淡薄,舌尖的敏感度也在减弱 。从传统经验、手工操作到现代科技、工业生产,饮食文化飘失的实质,是都市人对自然的那份感恩不再,对食物的那份敬意不再 。三代人之后,人们对食物的认知贫乏、脱节 。我们中的大多数,只知晓口味有南北差异,一方水土一方人——共同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有人类学者说,烹饪使人从灵长类动物中脱颖而出,催生了人类族群独有的文化 。人类学会生熟转化,善于分工协作,乐于分享食物,用饮食表达情感和认同,这些都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也是族群内部相处的智慧 。一代又一代人对饮食文明的承传,怀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人类智慧的敬意 。而生计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彻底改变,食品工业和大众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割裂了我们对传统食品的认知;食物与货币的等价交换,也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同一族群内对特定食俗的共同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我丝毫不怀疑剧中那些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它或多或少,唤醒了大众对食物的尊重,对人的尊重 。尽管纪录片被一些观众夸张形容为“怀旧”风格,悲观“中国人看不到大众餐桌的未来” 。影片最终集的结尾讲述的城市农夫和他的顶楼菜地,暧昧地表达了编导的立场——“至少比市场上的健康、新鲜”,这正是中国老百姓在现实餐桌前的焦虑和惆怅,也是他们对幸福餐桌的一种期待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文章插图
时光流转,变化万千,纵然人们无法否认和抛弃科技带给现代生活的种种便捷,仍然可以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样一部食育(饮食教育)意味深长的纪录片,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