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二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文章插图
今天的中国,处在这样一个历史上食品安全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 。于是,这样一部充满温情与美好的食物纪录片,注定带给国人触动、冲击和思考 。
或许,很多人由这部片子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 。目前,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问题,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据2011年国际红十字会发布的《国际灾害年度报告》统计,2010年,全球有15亿人面对肥胖问题,营养不良者则有9亿2500万人 。正如秘书长盖拉塔说:“市场力量自由作用的结果就是,有15%的人类在忍受饥饿,同时有20%的人口因为营养过剩而肥胖 。”这里的市场,主要就是指的食品加工业、销售业和大众餐饮业 。一边是粮食短缺造成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一边是食物浪费导致的肥胖和营养过剩,且后者更甚 。这种悖论还将继续折磨整个人类社会 。浪费,恐怕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局限于食物,但食物浪费却是最突出 。年轻一代,早就将“盘中餐粒粒辛苦”抛之脑后 。外食和堂食在大众饮食生活中的迅速膨胀,使得人们对丢弃半个馒头习以为常,从碗里挑出大块儿肉更是理所应当,而作为人际交往的请客吃饭,更是惊人的铺张 。直至看到这部纪录片,感慨舌尖上无论是珍贵稀有的鲍鱼、海胆、大闸蟹,还是简单质朴的馍馍、豆腐和腌肉,没有什么食物是可以伸伸手分把钟就能从大自然获取的,所有这些经过周期性种植、艰难采集、和技网巧性加工的食物,只有送到饕餮食客的餐桌上,人与食物才不过一双筷子的距离 。这背后的经济利益、文化传承,以及种种蕴涵丰富智慧的细节,恐怕极少有人知道 。在许多都市人的眼里,原以为只有货币能够让食物的价值更直观,直到食物由田园到餐桌的来龙去脉细致入微呈现在银幕上,人们才开始回忆甚至略带追悔自己昨天扔掉的半个馒头、丢掉的一块肉,或是剩下的一桌菜 。历史上,中国老百姓一直饱受饥饿之苦,普遍解决温饱也不过就是近半个世纪不到的工夫,可是我们对待食物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
舌尖上的中国美食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文章插图
或许,不少人由这部片子开始反思自己对待“毒食”的态度 。近十年,食品安全问题在国内日益突出,从最初针对特定消费群体的毒奶粉,到最终成为普遍公害的地沟油,乃至百姓日常购买的大米、肉类和蔬菜,很难说还有哪类食品没有受到污染和侵害 。真正可怕的不是低劣、假冒、有毒食品的横行肆虐,而是公众在这种毫无保障的饮食环境中催生出来的自慰哲学 。除了一直伴随庶民饮食的普遍观念“眼不见为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现代中国人更有调侃自己是“喝三聚氰胺长大”,“不放地沟油吃饭不香”,“皮鞋很忙,又做酸奶,又做胶囊”,等等 。对待人类生存基础的食品产生的问题,我们习惯了自我宽慰、逆来顺受,那么在其他许多问题上,都可能是这种麻木、逃避的心态 。三年前,三鹿奶粉尚且能够被愤怒的儿童家长联合网大众最终击溃,现如今,频频引发食物中毒的蒙牛奶制品仍然有明星代言,有商家销售,有顾客购买,这是一种饮食文明的整体堕落!当我们的消费者质问那些黑心厂商,为何要在酸奶中添加大量工业明胶?为何要将猪肉加硼酸转化成牛肉?为何要往蔬菜上喷洒人工色素?……同时应该追问我们自身——我们太过于追求食品的口感和味道了,太看重食物带给人的感官享受了 。为了迎合人们的舌尖,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原本朴素健康的食材在到达餐桌之前,经过厂商各种精心亦是触目惊心的打扮 。我们明知真相,仍自我麻痹、自欺欺人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社会有识之士为抵制有毒食品做出的努力 。作家王小山执着不懈借助网络媒体呼吁明星不要为蒙牛代言,呼吁消费者抵制蒙牛产品 。更有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发起并建立的“掷出窗外”网站,以“掷出窗外——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你应有的态度”为理念,搜罗和整理问题食品的曝光信息,为有毒食品建立档案,呼吁消费者共同抵制 。当饮食危机步步逼近的时候,抵制和反对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