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板桥开仓济民(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
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善诗书画联,虽相貌平平,但极具个性,风流不羁,诙谐幽默 。为官能公正无私,清廉一身,犹为百姓耽忧竭虑,尽职尽责,为后人所称颂 。
郑板桥(1693——1766),祖籍苏州,出生于江苏兴化,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
郑板桥曾祖父、祖父皆考取过功名,曾祖父为痒生,祖父曾做过一小官 。自父亲这一代时可能不得意而未考取功名,在家乡授课,收徒数百人 。郑板桥出生时,家况已不如前,2岁丧生母汪夫人,13岁又丧继母郝夫人 。好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小小郑板桥就聪慧过人,八、九岁时,就能吟诗作对,乡邻无人不晓此神童 。
在郑板桥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乳娘费姑 。费姑善良、朴真,在郑板桥失去亲生母亲及继母时,用自己的母爱去关心、爱护小郑板桥,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得小郑板桥心灵上不至感到丧母之幼儿之孤苦 。
1713年,20岁郑板桥考取了秀才 。
1716年,23岁娶妻徐氏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

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 郑板桥开仓济民

文章插图


1719年,26岁的郑板桥到真州的江村开设馆塾教书 。
1723年,父亲去世,家里所有的重担全都压在他一人身上 。而妻子徐氏已为网他生下二女一子,一家人都要抚养,靠着教书的微薄薪资已很难维持生计 。此时,不得不去扬州卖画 。卖画期间,虽清贫,但也不乏乐趣 。别人卖画为卖而画,而他是为画而卖,不恭维他人而画,自画自得 。画的作品出神惊倔,尤其竹子、奇石、兰花、菊花等等,令人称奇 。徐氏所生之子不幸夭折,郑板桥悲痛不已,作诗一首以记(惜未能查到,可能未保存下来) 。
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京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 。
1728年,客居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 。
1730年,妻子徐氏病逝,作诗悼念,有《道情十首》初稿 。
1732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39岁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 。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名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1736年网,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43岁中贡士 。又同年五月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 。喜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
1737年,滞留北京一年左右,图仕未果,南归扬州 。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 。乳母费氏病亡 。
郑板桥不顾乌纱帽不保,开官仓救济 郑板桥开仓济民

文章插图


1739年,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卢见曾 。
1740年,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 。
1741年,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
1742年春,郑板桥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将诗、词集整理并付梓 。
1743年,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此方定稿,刻者为上元司徒文膏 。
1744年,妾饶氏生子 。
郑板桥范县知县所任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并秉公办案,严正结讼,使得当地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 。
1746年,自范县调署潍县 。同年,山东发生大饥荒,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甚至发生人吃人现象,灾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时候 。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眼下却成了饥荒穷困之地,到处是灾民哀号乞食 。救灾刻不容缓,否则会出现更大的饥荒逃亡或死亡 。郑板桥为潍县父母官,哪能不担忧犯愁呢?心想必须制定一个及时有效的措施来解救灾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