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知识 >

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

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是傩戏的代表分支之一,作为咸宁民俗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变人戏以其独有的表演艺术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那么 ,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关于威宁彝族变人戏的内容吧 。
“撮泰吉”是彝语 。“撮”意是人 , “泰”意是变化 , “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
“撮泰吉”的演出 , 一般是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举行 。由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祭祀
由包头布把头顶缠成锥形,身上和四肢用白布缠紧以象征裸体;戴着面具,用类似罗圈腿的步伐,表示先人初学直立行走形态的一群演员表演 。
开场时,在场地四角点燃灯笼,由惹嘎阿布发号施令 , 领着几个“撮泰”老人,手柱棍棒 , 踉踉跄跄,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 。接着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斟酒祭拜祭祷毕 , 跳“铃铛舞”(一种古老祭祀舞蹈) 。
2、正戏
【傩戏代表分支: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正戏就只有一个剧目——“变人戏” 。它的内容是反映先民创业、生产、繁衍、迁徙的历史 。
演出中,对先民如何驯牛、犁地、撒种、薅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 , 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动作描述 。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 。诵词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 。
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 , 则用抽气冲击声带发出怪声答话,很像猿猴一类动物叫声 。面具大于真面 , 有猴相,前额宽大厚实向前突出 。制作工艺原始、拙朴、粗犷 。有打击乐器锣、鼓、钹,但只是在演出开始和舞狮时敲打 。
3、喜庆
正戏演完,在紧锣密鼓声中 , 狮子登场翩翩起舞,几个演员挥舞棍棒逗耍狮子,气氛十分热烈 。
4、扫寨,即“扫火星”
正月十五演出后,由惹嘎阿布领着几个“撮泰”老人 , 走村串寨,向村民祝愿:“一切天灾人祸、邪恶随着老人去 , 一切吉利留下来,六畜兴旺,四季发财,五谷丰登 , 儿孙满堂” 。主人要备下酒肉,表示欢迎 , “撮泰”所到之处,喜气洋洋 。最后由惹嘎阿布瓴诵词,向各家各户要几个鸡蛋和一束麻 。
走时,还要从主家草房四角 , 扯走一些茅草,来到寨边,埋下鸡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鸡蛋烧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鸡蛋,来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坏,以卜来年吉凶祸福、年景好坏 。上述仪式完成后 , “撮泰”们取下面具,放在住在寨边的人家保存 。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 。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 。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 , 傩祭活动密不可分 。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