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知识 >

佛经大全:《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佛经都共有一个作用,就是净化人的心灵,使得心灵沉淀下来 , 这就是佛经的作用以及魅力,而《楞严经》其中讲述的能知和被知,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经文中的能知和被知可能太过深奥与复杂,本期的佛经大全就为你解析《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
【佛经大全:《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还想要了解》》佛经里的经典爱情名句
经文讲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还 , 像光明可以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等等,这样一个一个归还,共有八类,所以称做「八还」,八类中又有好多实际的例子,当然就变得很复杂 。不过把光明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日与黑夜还是被知,所以「八还」还是在被知的范畴 。
最后,经文才讲「妙明真心」是没有办法归还的,也因为如此,所以「妙明真心」就是你的真性 。「能知」本来就不是被知的东西,「被知的东西」还来还去还在被知当中 。「能知」当然无法归还了 , 「能知」就是「汝之真性」,「汝之真性」归还到那里呢?找不到可还处,所以「汝之真性」就是真正的自己 。
整个论述就是这样,「十番显现」则是用一个个的例子来显现真性 。其实也可以这样讲:有「被知」就证明有「能知」 , 不然怎么会有「被知」呢?被谁知?当然是被你的「能知」所知;如果你没有「能知」的话 , 怎么会觉得那些东西是被你所知的?
《楞严经》的文字比较不这么直接,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比较难读;如果顺着人心的运作方式来讲,就是我的这种讲法了 。
看到这里,我可以这么说:在用辞上,「能知、被知」的这种讲法比「能、所」要进步;而「能、所」的说法又比《楞严经》那样的说法进步 。所以要把想法、观念说清楚,在用辞上是可以不断地求进步的,而其原本意义却是一样的 。像释迦佛所说的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完全一样的 , 也可以说是否有比较好的语言来说明 , 对于观念传递的影响是很大的 。
《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什么是你的真心?真心在哪里?譬如说你的心向外看出去,所呈现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整个宇宙……这样的世界、宇宙就是你的真心!这个状况如果用「能知与被知」来说的话也很简单:能知与被知是脱不开的,两个虽是对照的;但是二者同时存在 。能知与被知都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被知」而忘掉「能知」,就少了一半;如果只取「能知」而忘掉了「被知」,也是少了一半,只有全部具足才是完整的 。
我们的心完整的话,必须二者具足,很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了能知;罗汉只有能知 , 忘掉了被知;而菩萨则是能知与被知皆具 。从定慧来讲的话,罗汉是定多慧少,菩萨是慧多定少 , 两边分量上不平衡,当然也是不完整,而佛呢?就是定慧均等了 。
有了这个观念,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宇宙万象就是被知的,而真心就是能知 。所以《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与十番显现」,完全可以用「能知与被知」说得清楚:众生只有「被知」 , 忘掉「能知」 , 所以要努力的去体会「能知」,因为陷在「被知」中太深了 。所以就教他先把「被知」的撇掉不要管,那个「能知」才能显现出来 。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如果修得很好了,「被知」的都撇掉,「能知」显现出来了,此时可以成罗汉 , 成罗汉以后,又只有「能知」 , 「被知」的都撇掉,没有了 , 这样还是毛病 。所以还要往上修 , 要修成菩萨,要入世,就是要进入「被知」的世界 , 这样就可以做到「能知与被知」平衡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