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古代的农耕图_图
至隋唐时期,南方的生产力持续发展 。南方地区稻米一年两熟,或者稻麦轮作复种,使得稻米产量迅速增加,通过南稻北运,大米和小麦逐渐成为军粮的标配 。在明朝,伙夫们将熟米饭晒干,制作成“干饭” 。饭点一到,士兵们取些干饭,用热水一泡,就能食用 。这种方便米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当时称之为“糗糒(qiǔ bèi)” 。
士兵吃饭,光靠粮食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副食的补充 。盐在军队后勤供给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资 。古人将盐和副食结合起来,形成以大酱和腌菜为主的军队副食结构 。大酱在中国至少有4000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米酱混搭,成为军粮供应的主要形式 。秦朝规定士兵1斗米配半升酱,而驻守边塞的汉军2石粮食配酱2斗 。到了唐朝,唐军士兵一天领小米2升,盐半合 。可见,酱一直是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调味品 。
文章插图
宋朝军队_图
到了宋朝,军队的副食供应变得丰富了 。宋军征战时,由地方组织供应干粮和麻饼,将茶,酒,柴和水等杂项,以钱币方式发放给士兵 。出战时,宋军背负糜饼,杂饼,皱饭,硬块盐和酱行军作战 。明朝的副食同样很有特点 。伙夫用三升豆豉掺和五升盐,捣烂成泥,做成饼状,曝晒成干 。士兵食用时,剥下一块枣核大小,足以满足调味需求 。而最奇葩的军队副食莫过于“醋布”了 。顾名思义,将布在醋和盐水中反复浸泡,然后晒干制成“醋布”了 。在吃饭时,士兵剪下一块布,合着军粮一起煮,不一会儿就能吃到有滋有味的饭食了 。
在军粮供应中,肉食绝对属于奢侈品 。游牧民族杀一头牛,将上百公斤牛肉风干一个月,牛肉脱水后重量明显减轻,风干后的牛肉重约一二十斤的肉干,人们把这些牛肉放进一个牛膀胱里,随身携带,配以畜奶,食用方便,营养丰富,热量充足 。凭借这一优势,蒙古族骑兵无需后勤供应,他们建立了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相传南宋名将宗泽得胜而还,百姓争相用盐腌的猪腿犒劳军队 。宗泽将“腌腿”进献给朝廷,宋高宗赵构见其肉色鲜红如火,赞不绝口,御名“火腿” 。这种肉类配制在中原军队供给中少之又少,最终,吃牛肉的蒙古骑兵打败了吃小米的南宋军队 。
文章插图
忽必烈灭宋之战_图
军粮供应如此单调,会对士兵们造成什么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 。由于长期得不到稳定的肉蛋奶等动物类食物供应,士兵们体内普遍缺乏维生素A,影响眼睛的夜视能力,造成“夜盲症” 。因此,在很多战役中,为数不多的精兵,夜袭人多势众的敌营,往往得胜而还 。将领正是抓住了对方患有夜盲症这一弱点,攻其不备,建功立业 。由此可见,肉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 。
军粮数量的多少,关系到士兵个人体质的高低 。军粮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军队战斗力的强弱 。军粮品种的增减,展示了国家实力的兴盛 。士兵们不但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要忍受单调的伙食折磨,着实不易 。他们来自于劳动人民,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值得我们向古代士兵们致敬 。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历史百科》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