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我汉家衣裳嫁我华夏儿郎bgm( 三 )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百姓们是半自由婚配,贵族大家注重门第观念,相对有一定的限制 。百姓的半自由婚配,着重的并非"父母之命",而是"媒妁之言" 。如果请不到好的媒人主持,婚礼也要跟着延期,这是百姓婚配的"不自由" 。除开媒妁,不少恋人会私定终身,如《氓》中描写的就是恋人私定终身,女子等候男子实现诺言的场景,甚至还有明目张胆自由恋爱的恋人 。

穿我汉家衣裳嫁我华夏儿郎bgm

文章插图
诗经《氓》中女主人形象
贵族大家阶层的婚配,则严格执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因为其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影响,后世的"门当户对"也由此产生 。在门第观念影响下,婚配对象只能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来挑选,如卿对卿,贵族对贵族,可能会出现卿与国君配对的情况,但贵族与平民缔结婚姻的情况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没有 。
商周时期主要有腾妾制和蒸报婚两种婚制,前者就是一夫多妻,这种婚制历代延承,对妻、妾之间界限划分严格,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这种婚制才逐渐消失 。蒸报婚指的是男主人逝世后,其子可以娶除生母外的其他庶母为妻,这种婚制与儒家思想相违背,因此在秦汉之后就被取消了 。
《礼记》中记载:"……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 。"

穿我汉家衣裳嫁我华夏儿郎bgm

文章插图
女子嫁妆
而贯穿我国古代历史的婚礼仪式,就是自周制婚礼形成的"六礼",后世逐步又增加了"三书" 。所谓"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书,六礼即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后来还增添了催妆、铺房等更加细致的仪式 。婚配取决于父母、媒妁,佐以"三书六礼",一套有关于婚礼的既定模式正式落成 。与此同时,婚礼也不再如商周时期般灵活,从择偶至筹备正式婚礼,一切都由双方父母决定 。
总结
从群婚制到婚礼,婚姻不再"随心所欲",而是有着世俗伦理的基本道德底线 。而世俗制婚礼和周制婚礼,包含着传统儒家思想,又囊括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且根据记载可知,周制婚礼虽秉承传统,但也对世俗婚礼呈宽松态度,理想与世俗共存,各有千秋 。中国文化同样如此——坚持固有的,但不反对例外的 。总而言之,婚礼仪式是中国文化的衍生物之一,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之一 。
穿我汉家衣裳嫁我华夏儿郎bgm

文章插图
周制婚服
周制婚服玄黑到清朝新人的红装,就传统中式婚礼婚服颜色的历程而言,我们也不难察觉皇权并非至高无上,平民百姓也能同天子承乐的观念进步 。而无论是玄、白、青色婚服,皆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周朝推行节俭,于是以我们今天看来严肃的玄色作为婚服颜色;两晋文人士气盛行,讲究返璞归真,所以以白色作为婚服颜色;唐宋文化繁华,更有唐朝炫丽,宋朝优雅的说法,在婚礼制度上不仅开明不少,审美而言也有较大提升,且敢于突破,以大方得体的绿色作为婚服颜色 。
而传统中式婚配及礼仪,则是有好有坏 。自古不知多少有情人受"父母之命"的影响而分开,父母们也将婚姻视为政治手段,作为利益联系或拉拢,违背了周制婚礼时期以夫妇为本的初衷,一夫多妻制更是反映出"男尊女卑"的刻板观念 。传统中式的礼仪,取儒家思想的精髓,传承百年,彰显了古人对婚礼的尊敬及重视,表达了古人对爱情的美好期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