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黄鹤楼的诗句解析,崔颢黄鹤楼诗详细解读( 三 )


1、关于格律
《文镜秘府论》中关于格律记录了唐朝人的观点: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
格是指的意,即内容格调,律是指声调 。后来我们把格律当作一个词使用,更倾向于声律规则,即平仄押韵对仗黏连的要求,似乎和内容格调没有什么关系了 。
2、关于登高
杜甫这首《登高》如果从“格律”来评价,是完美的表现 。而且被评价“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 。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大多是指诗的结尾 。例如《五色批本杜工部集》:起、结皆臃肿逗滞 。清代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太白过散,少陵过整,故此诗起太实,结亦滞 。《艺苑卮言》: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 。
《登高》这首诗思想深刻,飘零的身世背后透露出家国之忧 。不过诗中的每一句话阅读起来都令人心情沉重,因此《登高》更阳春白雪,适合读书人去学习而不是在市井中流行 。
3、关于黄鹤楼
黄鹤楼有两个特点,其一、语言浅显、通俗易懂,思想也没有那么深刻,这是流行的原因之一,学校里一定是低年级学《黄鹤楼》,高年级学《登高》 。
其二、 古人赞扬这首诗时,有这些相似的评价: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太空元气,忽然逗入笔下;气局开展;一气浑成;意兴所至、信笔抒写;气格高迥,浑若天成;气势雄大......
仔细看这些评价,几乎都离不开“气”这个字,听起来玄之又玄,其实用施蛰存(唐诗百话)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流利自然”而已,因为浅显,所以主题思想表达得明白,没有矫作的痕迹 。
这种“一气浑成,直下喷溢”的写法不是崔颢的发明,李白也好崔颢也好,都是学的别人,这个人是初唐“沈宋”之一的沈佺期 。《鹦鹉洲》和《黄鹤楼》都是学的这首《龙池篇》:
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 。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 。
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 。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 。
沈佺期《龙池篇》明显是一首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并不广为人知 。崔颢用此诗法写景抒情,可以自由发挥,因此其《黄鹤楼》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感 。
崔颢黄鹤楼的诗句解析,崔颢黄鹤楼诗详细解读

文章插图
结束语
从思想内容上说,《登高》胜于《黄鹤楼》,从格律诗规则来看,《登高》自然更是学习的范本,《黄鹤楼》这种非古非律的诗体不需要特别学习 。
不过黄鹤楼的“一气浑成,直下喷溢”值得我们借鉴,选择浅显明快的词语更有利于理解和流传,利用意象的重复实现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是一种特殊的技巧 。
最后再说一个小问题,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第一句都是“白云” 。即:昔人已乘白云去....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第三句承接第二句的黄鹤,第四句承接第一句的白云,两个黄鹤两个白云,这种章法的安排似乎更加平衡 。《黄鹤楼》第一句到底是白云还是黄鹤历史上一直有争议,您觉得白云好呢还是黄鹤好?
@老街味道
从杜牧到李煜从岳飞到辛弃疾 诗人都喜欢的这个动作有什么深意?
风萧萧兮易水寒 不可不知诗词创作中情景交融的几种方式
这个日本和尚的书中记载 在唐朝凡作诗之人皆自抄古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