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明代《三言二拍》也有多例 。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吴氏)把儿子凿了两个栗暴……
《醒世恒言》卷三十四——恰正抓住了兜肚,凿下两个栗暴 。那小厮打急了……
《喻世明言》卷十——(善继)捻起拳头,一连七八个栗暴,打得头皮都青肿了……
近代鲁迅作品有相关表述 。《阿Q正传》——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
凿栗暴,一般是大人打小孩,或长辈罚晚辈 。前面说的王婆与郓哥,也算大人打小孩 。大人之间互殴,一般不用栗暴 。
文章插图
凿栗磕——栗暴,是个什么来由?
“栗暴”什么来由?栗为“板栗”无疑 。暴,基本字义:突然而且猛烈 。暴雨,暴怒,暴饮暴食 。
栗暴之“暴”,何解?其本字,多位语言专家进行过研究,主要有4种不同观点:
其一,声音说,认为“栗暴”实为“栗爆”,“暴”指声音 。
炒过板栗的人有体会,板栗急火沙炒,会爆炸,甚至会伤人 。所以微波炉是不能直接烤板栗的 。
“栗爆”,比喻敲击头部发出的声响,像板栗爆裂的声音,砰砰!
湖广渔夫首先排除这种说法,因为能发出爆裂声的事物太多,不独炒板栗 。
其二,击打说,“暴”是动词击打之义 。
栗暴之“暴”,是动词“?”的简写 。《广雅·释诂三》:“?,击也 。”
义为像敲砸栗壳那样敲击头部,取象于敲砸板栗刺壳生活习俗 。
板栗果实,有带刺毛的外皮,这种带刺毛的果实,称壳斗,或栗苞,或栗蓬(借义莲蓬) 。
文章插图
栗苞的刺毛很尖锐,能刺伤手,所以剥板栗外皮时,先得把刺毛敲槌稀烂,再剥就不会伤手 。
栗暴,或栗凿、栗磕,是比喻像敲板栗那样打头 。
湖广渔夫认为,这种说法不合情理 。板栗果实很小,人们敲砸板栗是以大击小(槌、砸),而手指打头是以小击大(凿、钉),场景不一样 。
其三,形容头上肿起的包块 。
“栗暴”之“暴”,是“包”之误 。
“栗包”,指头上打出像板栗状的肿包(肿块、疙瘩) 。
其四,用毛板栗形容人头部 。
“栗暴”之“暴”,是“苞”之误 。
前面讲了,栗苞,即栗蓬、壳斗,带刺毛外皮的板栗果实 。
文章插图
栗苞圆圆的,有毛,倒像人的头部 。人头上被凿后,肿起的包也有毛发,可形容为栗苞 。
湖广渔夫认为,从明清小说及湖北方言来看,“栗暴”要“凿”,用“凿”这个动词最为主流,属于规范用法,其他“挖”“钉”“打”等只是方言口语变异用法 。
凿záo,湖北方言读zo 。凿,基本字义是打孔、挖槽,也引申为敲击 。凿栗暴,会把头皮骨打得凹陷下去,然后肿起,用“凿”也切义 。
凿栗暴,也有表述为凿栗子 。也简称为“凿” 。“看我不凿你几下!”
既然是“凿栗暴”,那这里的“暴”再为动词就不合理,应为名词,所以“栗暴”实为“栗包”,指像板栗那样的肿包 。
湖北方言,“凿栗ko”,本字应为“壳”,不是“磕” 。前面动词除用“凿”外,还有其他表述,挖栗壳、磕栗壳、毛栗壳、钉栗壳子、弹栗壳等 。
栗壳,就是栗蓬、栗苞,有刺毛的板栗果实,用来比喻头上的肿包 。
推荐阅读
- 中国节能环保新闻 中国节能环保网
- 跑者核心训练平板撑
- 百姓的由来,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由来
- 杭州新西湖十景有哪些
- 棉麻布料会不会起皱,棉麻窗帘布料清洗后要变形
- 中超新力量 中超开始了吗
- 走路比站着消耗热量吗,夏天运动为什么要比冬天消耗热量多
- 毛巾用时间长了发硬怎么变软,毛巾用了一段时间变的很滑怎么办
- 电脑鼠标菜单乱跳怎么解决,电脑鼠标突然失灵了怎么办